可对于九十年代的作家来说,闭门写作似乎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他们当然也会去采风、搜集素材,但比重绝对没有以前的作家们那么大了,脱离了悲天悯人、大开大合的写作方式,把视角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的时候,作家需要的社会资料并不多。
李拓在拒绝了杨沫之后,在跟何平闲聊的时候说起这件事,何平便想到了以上的这些。
李拓对于八十年代的国内的文学改革是有些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何平也不知道自己把他招揽来对于国内文坛来说是好是坏。
他觉得自己现在做的应该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不过这些需要时间来检验。
作家村的建设已经停工一个多月了,趁着雪化了之后天气好,何平开着皇冠载上李拓来到镇上。
两人走进作家村的工地,经过一年的建设,作家村内各个单体建筑的主体工程已经建设完成。
“主体都建完了,明年应该能交工。”
李拓顺着图书城的楼梯走上顶层,十多米的高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区的环境尽收眼底,除了有两栋六层的作家宿舍。
“照这个进度下去,恐怕得明年年末或者后年年初才能进驻吧?”李拓问道。
“差不多。”
李拓眺望远方,“还有一年啊!”
他的言语间透露着急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何平指着园区中预留出来的几块空旷地带说道:“拓爷,你觉得那几处景观的雕塑用点什么内容好?”
“这种东西我哪里懂,要不雕几个大文豪?”
何平摇摇头,“太没想象力了。”
“那你说雕啥?”
“我要是想好了就不用问你了。”
“切!”李拓鄙视了他一眼,“那就先把美院的人找来碰一碰,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一点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