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大水喉投拍《赌神》

进入十月份,在佳农集团全国工厂以及养殖基地考察了一个月的汪康懋终于来到了佳农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新港经济区。

何平自然少不了一顿热情的招待,同时带领他参观考察集团总部、农业研究院。

一个多月的时间,数万公里的行程,汪康懋全方位的见识到了佳农集团的产业规模和管理水平。

“何总,真是不看不知道,我离开国内这几年的功夫,国内竟然出现了佳农这样的庞然大物。无论是产业规模、管理水平还是科研成果,贵司现在远远甩开了国内的同行,即便是是跟欧美同行也有一较之力。”

“汪先生说笑了,您说领先国内我承认。不过要是跟欧美国家的老牌农牧企业相比,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何平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进取心让汪康懋倍加有好感,这样的领导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笑呵呵的说道:“何总,经过这么多天的了解,我对贵司到阿美利加上市充满了信心啊!”

何平也笑着说道:“借您吉言。”

对佳农集团有了一番彻底的了解之后,汪康懋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回到阿美利加去给他们牵线,找到一家合适的证券承销商。

临行前,汪康懋对何平交代道:“何总,我此行回阿美利加,肯定会为贵公司找到一家靠谱的承销商来负责贵司的上市事宜。不过你们这边的股份改制也要先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来。”

何平道:“不知道克里斯跟你说了没有。我们集团的性质有些特殊,是以个人和村集体合伙的小集体企业。这段时间我们需要给企业员工以及村民一段反应的时间,未来如果你帮忙联系好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

汪康懋思考片刻,“时间上应该差不多,我这边回去就会联系各家机构,争取在一个月内敲定合作事宜,最迟12月份就会带人来进行股份改制。”

“好,那我就在这里静候佳音了!”

送走了汪康懋,佳农集团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上旬,《江湖志》的创刊号发行,首印十万册的销量在半个月内销售一空。

背靠作家村和环球出版社,《江湖志》等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根本不愁卖,更不愁知名度。

上市前,国内有合作关系的各大杂志报刊就已经替《江湖志》造了一个月的势,全国读者都知道有一本武侠类的杂志即将创刊,不少武侠小说迷翘首以盼。

创刊号汇聚了整个作家村、环球出版社几个月的心血,精彩程度自然不在话下,上市一周之后,编辑部便陆续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其中很多都是买不到刊物的,希望编辑部可以再发行一些。

这样的读者热情和销售速度让李拓后悔的拍大腿,直呼“保守了!保守了!”,直接把下一期的《英雄志》发行量提高到三十万册,同时又向印刷厂追加了二十万册的创刊号。

《江湖志》的发行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跟现阶段国内受欢迎的杂志销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像《中国青年》这样动辄卖出数百万份的变态就不提了,连《读书》这种评论杂志一期都能卖出十几二十万份去,相形之下,《江湖志》现在的成绩只能说是初出茅庐,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在《江湖志》热销的时候,作家村里有几位作家消息不见了,其中以马原为首。

这货给自己记录八十年代的想法起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学梦》,纠集了作家村几名作家,再加上以前认识的两位记者朋友,在霍霍完作家村之后把目光对准了全国的文艺界人士。

一众人扛着摄像机,浩浩荡荡的向全国各地出发,打算搞一次地毯式轰炸,将国内的作家、翻译家、批评家、编辑采访个遍。

听李拓说,马原这次为了自己的梦想几乎倾家荡产,把所有挣的钱都投入到这个宏伟的构想当中去了。

不得不说,马原的想法是超前的,让当事人回顾八十年代,以当事人现场的第一手采访,做一部影像的八十年代文学断代史,这个想法想想就激动人心。

这次的采访面之宽、规模之大,在国内的采访史上是空前的。

《新青年》记者吴同之做的《看见八十年代》系列报道,跟马原的想法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何平也不得不佩服马原这人的感染力,他单纯、憨厚、充满理想主义的眯缝着眼睛的笑总是能感染大家,至少在作家村内,他获得了全体同仁的支持,除了李拓。

实际上李拓也不是不支持马原,只是他觉得这种浩大的工程并非一人或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

马原临行之前,李拓也曾经劝过他,但马原这人对自己的想法是有着笃定的信念的,任李拓说什么也不回头,顺便还拉走了几个作家村的作家。要不是李拓拦着,作家村的这帮人,至少得跟马原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