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讲,不应如此才对。
周旌翻阅了江夏郡这些年的文书,并且找来了郡中大小官吏询问,甚至是那些退休的老吏,也被周旌拜访询问。
了解了江夏郡的历史以后,周旌不由久久不言,脸上也闪过一丝无奈之色。
相比起中原与北方,南方世家大多源远流长,而且根基稳固,动辄雄踞一地数百载,宗族势力极其庞大。
北方由于久经战乱,世家大族中途覆灭者不在少数。
可南方的世家大族,很多都是从西汉开始就盘踞于此,有的甚至更加源远流长。
由于南方偏远,宗族林立,朝廷鞭长莫及。
所以才会出现,南方士族在朝堂上不如北方士族显赫,却在地方上影响力却要远远超过北方士族的局面。
就比如江夏郡内,就以六大家族为主。
其中江夏黄氏当属第一大族,最远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哪怕到了两汉时期,江夏黄氏也出现了丞相黄霸、太尉黄琼等人。
纵然到了后世,位于湖北境内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名,也是因此而得名。
由此也能看出,江夏黄氏究竟有多么显赫了。
除此之外,江夏第二大族当属江夏费氏。
费氏虽不如黄氏显赫,可季汉时期出了费观、费炜二人,倒也让费氏再度崛起。
除此之外,宋氏、康氏、孟氏、喻氏皆乃江夏大族。
江夏郡六大家族发展数百年,盘踞已久,根深蒂固,几乎占据了江夏郡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
没有了土地,很多百姓被迫充当佃农以及家奴。
六大家族太过显赫,与历任郡守以及各地官吏勾结,疯狂剥削压迫江夏郡的自由农。
百姓不堪剥削,再加上江夏郡山川、河流、湖泊密布,所以很多人索性直接沦为山贼、水匪,还有些人直接逃入山林之中,被注销了户籍。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鱼米之乡的江夏郡,居然会有很多百姓因为吃不了饭,而不断起义了。
说到底,还是被各大家族以及贪官污吏所迫。
也有一些人与投靠了江夏蛮,开始与江夏蛮各部落通婚、融合、混居,早已不分彼此。
这些人,大多都没有登记户籍,所以江夏总人口才堪堪二十出头。
不说其他。
仅仅是山林之中的江夏蛮,以及与之混居的汉人,总人数都有七八万之众。
六大家族藏匿的家奴、佃户、私兵,至少也有四五万人,甚至更多。
那些山贼、水匪,以及被迫迁入山林之中的百姓,加在一起或许都有十数万人。
如果把所有人口都加起来,江夏郡人口至少要翻上一倍。
了解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周旌不由苦笑道:“江夏局势比我想象的更复杂,六大家族盘踞此地久矣,若想在此站稳跟脚,只能与之妥协。”
周琦闻言,却是眉头大皱。
如果与六大家族妥协,江夏郡虽然名义上归周琦所以,实际上却要看六大家族脸色行事。
而且土地都被六大家族所占据,若不能收回这些土地,就不能招抚山贼、水匪,以及那些逃入山林之中的百姓。
周琦看着周旌,不由微微眯起了眼睛。
说到底。
周旌也是出身大族,沛国周氏更是郡望豪族,在沛国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江夏黄氏。
所以周旌与这些地方大族,很多时候理念相通,重宗族而疏百姓。
这一点,对于宗族而言或许比较好,却不利于周琦的统治。
“江夏六大家族,拥有大量土地的嫡系主脉,绝不能留。否则未来哪怕要在江夏郡征兵,恐怕也要得到各大家族的首肯。”
念及于此,周琦当即沉声说道:“叔父,江夏乃鱼米之乡,战略位置又十分重要,若任由六大家族盘踞于此,未来必成祸患。”
“我欲将沛国周氏举族搬迁于此,有叔父与周承、周泰作为后盾,想必以叔父之手腕,想要剪除六大家族并不困难吧。”
“等到剿灭了江夏六大家族以后,所收缴田地,十分之一皆归周氏所有。”
“届时,江夏只余周氏,乃一郡望族,岂不美哉?”
周琦知道,对付周旌这种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之人,单单讲道理肯定行不通。
唯有诱之以利,以各大家族田产作为诱饵,才能让周旌真正放开手脚,去做就连周琦都不敢做的事情。
事实上。
让周旌以沛国周氏的名义与江夏六大家族开战,比周琦直接用军队剿灭更好。
周氏与六大家族相争,那是大家族之间的内斗,无论谁胜谁负,别人都无话可说。
如果周琦直接以军队镇压,性质可就大不相同了,极有可能会得到天下士族的抵制。
果不其然。
周旌听到了周琦的话,不由眼睛大亮,道:“子异说话算话?”
周琦重重点头,道:“决不食言!”
周旌只是略作沉吟,继而说道:“仅凭沛国周氏力量,绝对无法与六大家族相抗衡,必须要有军队支持。”
周琦道:“我可留下三千精兵,另让周承从江夏蛮之中征调七千兵马,再让周泰招募的三千水军。”
“有了这一万三千兵马,再加上江夏原本的五千郡兵,想要扫除江夏六大家族,易如反掌。”
“不过,叔父不能兴无名之师,亦不能过度屠戮六大家族旁系子弟,多缴获的土地,应当作为奖励吸引藏于山中的百姓,不能私吞。”
周旌正色道:“这些我自然知晓。”
交代完了一应事务以后,周琦就准备率兵返回寿春,临走之前却是秘密约见了周承。
周琦看着周承,脸色严肃的说道:“兄长,江夏对于扬州的重要性,你应该知晓。”
“我离去以后,你千万注意自身安全,出行莫要带着江夏郡兵,而是从江夏蛮与我留下来的三千精锐之中挑选心腹亲卫。”
“遇事以稳为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有不决之事,可派人快马加鞭前去寿春询问于我。”
“周幼平骁勇善战,有名将之资,又是忠义之辈,平时多与之联络感情,大小事情都可与之商议。”
周承道:“唯。”
继而,周承有些疑惑的问道:“沛国周氏既然准备举族搬迁于此,又有族叔为江夏郡守,为何不让我遇事与族叔商议。”
周琦凝视着周承,严肃的说道:“今日之言,出我之口,入汝之耳,万不可令第三人得知,兄长可能答应于我?”
周承也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道:“我以性命发誓,必不会有第三人知晓!”
周琦沉吟许久,忽然问道:“兄长以为,沛国周氏与我周集乡周氏之间,关系如何?”
周承道:“子异没有发迹之前,双方几乎从不往来,我也从不认识周氏嫡系子弟,对方甚至不屑承认我们乃是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