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袁绍西迎天子

如今的淳于琼虽说投于袁绍麾下,在军中却也颇有话语权,许多自外地跟随袁绍之人,都与淳于琼交好。

袁绍看到是淳于琼说话,当即问道:“仲简何出此言?”

淳于琼说道:“汉室衰微,为时久矣,今欲兴之,何其难也。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辄万余。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入邺城,动辄上表请示朝廷,听从朝廷之令则将军权势太小,不听朝廷之令则违抗皇命。”

“如此岂非自缚双手,受制于人?”

来自颍川的那些淳于琼同乡,也都纷纷出言附和。

只不过,郭图、许攸早就死了,现在袁绍麾下少了这两个心腹谋士,颍川派系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与冀州派系相媲美。

就连来自南阳郡的逢纪,也在看清形式以后主动交好审配,开始逐渐靠拢冀州派系。

至于辛评、荀谌等人,虽然也都出自颍川,权势却远远不及沮授、审配、逢纪等人,更不用说河北四庭柱,皆为袁绍麾下大将,也都更倾向于冀州派系。

袁绍听到了淳于琼的话,也未免有些迟疑。

他尚在雒阳之时,就已经野心勃勃,不愿屈居人下,现在雄踞一方,更不愿意受制于人。

沮授见状,不由暗道不好,急忙再劝:“今迎朝廷,既得其义,又得其时。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权不失几,功在速捷,还请将军早图之。”

袁绍闻言,又开始犹豫了。

审配看到颍川众人纷纷跳出来,亦是为沮授说话,道:“吾有一言,明公且听。”

“袁氏四世五公,世受汉禄,累受皇恩,若有诏而不受,岂不为天下人所不齿?”

“如今乃大争之世,得大义者得天下,迎朝廷既可“奉天子以讨不臣”,又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天子在手,究竟是奉是挟,皆在明公。”

“以明公之名望手段,有何惧哉?”

“且扬州周琦,已据两州,休养生息,兵精粮足,天子若被其所获,彼若举大义,兴兵伐逆,谁能当之?”

“若得天子,周琦敢有异动,明公则可以朝廷名义下诏,命天下诸侯共讨之!”

袁绍闻言,不由猛然醒悟过来。

如今有周琦这位南方实力强盛的诸侯,也给袁绍造成了极大压力。

更何况。

历史上袁绍之所以不迎天子,除了郭图、淳于琼、许攸等人出言阻止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朝天子乃董卓所立。

董卓,袁氏大仇也。

袁绍当初被举为盟主,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也正是出于对董卓的不满。

如果迎接董卓拥立的天子,袁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对于好面子的袁绍而言,这种事情绝对难以接受。

这个时空,历史已经被改变。

首先,颍川派系没了郭图、许攸,实力大减,在袁绍心中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冀州派系。

其次,有了周琦的异军突起,袁绍不似历史上那般骄傲,目中无人。

最后,当今天子乃是先帝长子,也是何进、袁绍当初所拥立,袁绍甚至因为董卓当初打算废立天子,逃出雒阳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才让袁绍下定决心,那就是西迎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一旦下定决心,也非常有魄力,当即喝道:“传我军令:命并州刺史高干,率并州兵马入关中勤王,务必让天子移驾邺城!”

“如有阻拦,格杀勿论!”

却说天子在河东郡,忽报李傕、郭汜引兵杀至,天子以及满朝公卿皆肝胆欲裂。

太尉杨彪、卫将军董承急忙带着天子以及公卿,朝着雒阳逃去。

众人正逃间,忽然看到前面灰尘大作,“高”字大旗迎风招展,一彪训练有素、甲胄鲜明的骑兵奔腾而来。

“迎战!”

董承大骇,不知这是何处兵马,急忙吩咐麾下为数不多的士兵保护天子。

“踏踏踏!”

没过多久,战马就已经奔腾而来。

司空张喜看到过来的兵马,不由心中暗喜,急忙走到前面,大声喊道:“此乃天子车驾,来将何人,速速报上姓名!”

高干闻言,急忙滚鞍下马,道:“吾乃并州刺史高干,奉骠骑将军之令,受陛下诏书特意率兵前来勤王!”

张喜舒了口气,道:“吾乃司空张喜,汝既为勤王护驾,何不前来拜见天子!”

袁绍早就吩咐过高干,见到张喜一定要毕恭毕敬。

张喜不仅位列三公,还是汝南人氏,与袁氏世代交好,这次前去冀州传到诏书之人,亦为张喜心腹。

高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参拜,执礼甚恭。

张喜看到高干模样,暗道:“与野蛮的西凉将领与白波贼首相比,高干不愧为袁本初外甥,出身名门。天子有他率兵保护,起码会得到应有的体面。”

没过多久,张喜就引着高干以及并州诸将,前去拜会天子,态度十分谦卑,丝毫没有沿途那些军阀的嚣张跋扈。

天子见状,也不由舒了口气。

高干见天子以及公卿皆衣衫破烂,面有菜色,急忙命人从军中拿来衣物、酒食,招待众人。

众人尚未吃完,就有斥候来报:“杨奉、韩暹等人得知陛下欲东归雒阳,又有并州刺史前来救驾,与李傕、郭汜和谈,双方合兵一处,正朝此处杀来。”

天子与公卿闻言,皆脸色大变。

高干却是猛然起身,对着天子深深一拜,道:“陛下无忧,一群乱臣贼子、乌合之众,且看我为陛下破之!”

言毕,高干当即招呼并州兵马,朝着李傕、郭汜等人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