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周瑜的话,周琦不由在心中微微叹息,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杀人者终究是阿古。”
若周县令能做到这点,也不至于让阿古怀恨在心,最终酿成大祸了。
阿古最终被流放终生服徭役,纵然大赦天下亦只可按年减刑,不得再罪减一等。
周琦面含笑意,不置可否,而后又看向周瑜,问道:“公瑾如何看?”
周琦没有对周瑜的看法过多评价,反而转头看向戏志才,问道:“军师有何看法?”
很显然,前者的业绩考核以及排名,会明显高于后者。
说到底,世家出身的周瑜,不可能真正做到爱民如子,急百姓之所急。
看到了江夏如今欣欣向荣的画面,再想起当年盗贼蜂拥四起,贪官污吏横行地方的场景,周琦也不由感到了些许欣慰。
至少,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着历史进程,让江南百姓们的生活好了许多。
或许也正是如此,诸葛亮哪怕去世近百年,蜀地百姓仍旧深切怀念吧。
百姓们能够如此安定的生活,与周琦这些年没有穷兵黩武,反而与民休养生息也脱不开关系。
只不过,周琦原本对于周瑜寄予厚望,可对方的这番话,终究还是让周琦有些失望了。
陈寿言其: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些看起来只是一些文字,但是深究却不得不让人叹服。
表面工作虽然可以做,但是从阿古与吴二的生活不难看出,云杜县中百姓的生活,的确颇为富裕。
相反,这种和稀泥不作为的方法,不仅能够快速解决鸡毛蒜皮的小事,还可以保证这些事情不被记录在卷宗之上。
当然,若江夏蛮之中有触犯律法者,亦不能私下包庇,应当按照律法进行公平的审判。
周琦打天下之初需要世家的支持,这些人的治国理念自然会有大用。
周琦的这个举动,也算是敲山震虎,让各地官吏以后再处理类似案件的时候,不要只讲究息事宁人,只想着减少麻烦,只想着不影响自己每年的政治考核。
可以说他矫情,也可以说他对周瑜实在太过寄予厚望了吧。
只可惜,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只有一个诸葛亮而已。
这种人,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若诸葛亮遇到这种问题,想必会公正处理吧。
他若是那种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之人,也就不能走到如今的位置了。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田种,人人有屋住,人人有衣穿。
“且吾观察过云杜民生,发现这里的百姓的确安居乐业,云杜县令也颇为清廉,算得上是个能吏。”
他不否认周瑜说的没错,就连周琦自己也会这么做。
这些年,周琦虽然招收流民极大充实了辖地的人口,可每次出征却最多只有四五万。
除此之外,信中还叮嘱周旌,要谨慎对待江夏蛮,不可因为他们的身份而进行区别对待。
出现这种事情,固然有地方衙门缺少人手,不愿把事情复杂化的缘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推移,吏治终究会变得臃肿而低效。
案子审理到了这里,阿古的判决其实已经并不重要了。
否则,哪怕贪污腐败再严重,舆论再如何汹涌,只要对方背景深厚,政治站队没错,基本上再大的事情都能压下来。
说到底,还是吏治不够清明,别人受到压迫反抗也是正常。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这点的官吏,又有几人?
莫说是周瑜以及云杜县令,绝大多数官吏在处理这些鸡毛蒜皮小事的时候,都会不以为意。
<div class="contentadv"> 对于这种小事,他们甚至都不愿知道谁对谁错,只要能够早点平息事端,不让他们来烦官差即可。
此时的周琦,不可抑制的想起了那位历史上,刑法虽峻而民无怨言的千古一相了。
特别是江夏蛮,或许后世已经完全汉化了。
此等吏治顽疾,想要根除何其难也,周琦也不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