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心伤,试探

他对于汉室本就存有忠义之心,当初也是极力反对袁术称帝。

奈何当今局势,汉室威严尽丧,各路诸侯皆心怀鬼胎,唯有徐州刘玄德、关中曹孟德,似乎真的忠于汉室。

只不过,二人实力太过弱小,而且究竟是真的忠于汉室,还是装模作样,根本不好判断。

特别是袁术称帝以后,周琦非但没有第一时间回师前来征讨,甚至连讨贼檄文都没有发出一份,郑泰已然知晓,大汉气数尽矣。

郑泰如今也是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当初他灰溜溜逃出长安,袁术对其委以重任,这么多年几乎都相待甚厚。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郑泰后来知晓袁术非成事之主,却仍旧不离不弃,纵然在袁术称帝以后将其免职,仍旧没有离去了。

他所报答的,也是袁术的这份知遇之恩。

郑泰现在这么做,虽有愧于汉室,却对得起袁术。

他深吸口气,按捺住心中的愧疚,而后朗声说道:“公达可知,此一时,彼一时也?”

“昔年董卓乱政,大汉纵然风雨飘摇,却威严尚在,士人百姓皆怀念朝廷之恩义。”

“然时过境迁,朝廷先后经过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东迁之乱,早就威严尽丧。”

“今天命离汉已久,能够得存至今,乃是依仗天下诸侯扶持也,政权早就落入各路诸侯家门矣。”

“当今天下,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又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非气盖山河之英雄不能结束乱世。”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受命当王,符瑞炳然。”

“吾主妄尊帝号,而后兵败困守一城,并非违背天命,实乃兵微将寡,实力不足,四面受敌也。”

“赵王却是不同。”

“大坐拥五州之地,户数百万,若再得豫州,则中原之地以及天下半数疆域,皆归大王所有也,彼时战将千员,带甲百万,不在话下。”

“纵诸侯齐力来讨,亦何惧之有?”

<div class="contentadv"> “且大王广有贤名,麾下谋士无数,各地士人慕袁氏厚恩,无不愿意肝脑涂地。”

“夫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

“且河北文臣武将随大王南征北战,除了慕袁氏厚恩以外,绝大多数皆为名利而来。”

“于他们而言,究竟是愿意跟随大王共兴汉室,还是想要成为从龙功臣、开国勋贵?”

“今周子异虎踞江南,大势已成,天下豪杰观望者不计其数,皆想知道究竟谁才是天命所归。”

“大王此时得玉玺,纳帝号,不仅能够大悦麾下诸将,亦可率先昭告天下,亦示正统,如此天下正处于观望之中的豪杰,岂非全都蜂拥来投?”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还请大王多加思量。”

郑泰的这番话,不仅让荀攸无言以对,也是让已经有些犹豫不决的袁绍心中大定。

郑泰话粗理不糙,讲述的一切宛若利剑,狠狠插进了荀攸的心中。

其实以荀攸的眼光与见识,何尝不知大汉气数已尽,几乎再无复兴之可能?

然而,颍川荀氏世食汉禄,哪怕明知希望渺茫,却仍旧希望能够在黑暗之后看到黎明。

未曾想,郑泰却是人间清醒,直接给了荀攸当头棒喝,将血淋淋的现实展现了出来,一度让荀攸痛苦到无法呼吸。

袁绍现在脸上却是笑容灿烂,上前拉着郑泰的手说道:“称帝之事,关乎重大,岂可草率决之?”

“公路既欲献上传国玉玺,开城投降,可有什么条件?”

郑泰道:“吾主别无他求,自愿以帝号相让,还希望以后能够保留闲散王爵。”

“大王与吾主本就同处一族,乃至亲兄弟,若按照法理来讲,大王称帝以后,封吾主为王亦为情理之中,还请大王应允。”

袁绍却是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公路要求并不过分,只要其愿意去掉帝号,开城投降,自可保留王爵。”

“不仅如此,孤还可以给其足够封地,令其此生锦衣玉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郑泰拜道:“非外臣不信大王,还请写以亲笔书信,吾也好回报吾主!”

袁绍也不迟疑,直接让人拿来纸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封文书,不仅签了自己名字,还盖上了私人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