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豪强开始站队,哪怕楚国境内的所有世家尽皆造反,周琦也有底气把他们尽皆扫灭而不动摇国之根本,毕竟那些所谓的基层掾吏,本来就以豪强居多。
只要基层不乱,楚国就乱不了。
面对愈演愈烈的这场风暴,楚王府终于发话了,召集楚国境内所有有名望的大儒、世家领袖、豪强代表,以及杰出的寒门学子,在襄阳举办规模空前的讨论,最终决定楚国以后新的选人制度。
诸葛亮虽然出身世家,不过作为这场风暴的发起者,再加上其担任荆州治中的半年时间,所处理的案件都让人心服口服,被众多寒门学子当做领袖,将其推举为代表。
为了保证大会的顺利举办,周琦几乎调动了整个荆州的兵马,从襄阳至地方,都进入了戒严状态。
历经两月的大讨论,在周琦的刻意引导下,上千参与大会的代表,最终确定了楚国未来新的选人制度,那就是科举制!
所谓科举,就是摒弃原有的察举制度,使用开科取士的方法,自下而上分别设立乡试、县试、郡试、州试、会试以及殿试。
只要是楚国国民,任何人都能参与科举。
之所以从乡试到殿试分那么多道程序,既是为了避免庸才齐聚襄阳,拉低整个科举会试的质量,也是为了基层的寒门士子着想。
这个时代交通并不发达,出一趟远门就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与金钱。
对于世家、豪强而言,这些并不算什么。
但是对于家庭普通甚至贫寒的士子而言,或许去襄阳考试几次,就会让自己倾家荡产。
甚至于,有些家境很差的士子,甚至连去襄阳的盘缠都凑不齐。
先举办乡试,那就是在本地考试,既能刷下一大批浑水摸鱼之人,也能节省远去考试的路费。
最重要的是,周琦还明文规定,各科考试成绩优异且家庭贫寒者,地方需要为其准备下一场考试的来回路费。
那也就意味着,如果某个寒门士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乡试,哪怕家中一贫如洗,也不用为县试的来回路费担心。
县试的距离不太远,或许花不了多少路费,但以后的郡试、州试以及会试,很多地方的士子都会长途跋涉,花销必然不小,对于那些家贫的士子而言,就是无比沉重的负担。
若成绩优异,有了地方能够提供盘缠,就能保证人才不被埋没。
一般情况下,地方对于成绩优异的士子,也愿意出钱资助,对方未来若是飞黄腾达,对于家乡而言也是好事。
除此之外,科举又分文举与武举。
<div class="contentadv"> 文举又分很多种类,大致包括经学、诗赋、算学、法学、明阴阳灾异学等等。
其中明阴阳灾异学,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等等杂学。
这些种类的学科,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到了汉安帝时期,南阳左雄更是提出了改议举制。
为了保证地方官员举荐之人有真才实学,左雄向朝廷建议,对于地方所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考核,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以判断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
如考试未通过,则取消孝廉名额,并且还要追究举荐的官员。
左雄此举,极大扫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至少保证了被举荐者不会是那种庸才,这才导致大汉哪怕到了王朝末年,始终人才辈出,无比强盛。
因此,当科举文举内容公布以后,在楚国境内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是朝廷要求被举孝廉者必备的素养,孝廉可以不是全才,起码在某方面能够担当大任。
那些有资格被举孝廉的世家子弟,在考科举的时候,至少也比寒门士子更有优势。
当然,文举的具体考试非常繁杂,其中所囊括的内容,在各地大儒以及朝廷高官的讨论下,也在不断完善。
科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能够真正对朝廷有用之人。
至于武举,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考兵法策论,地理历史,练兵用人,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都会被着重培养,以后拜将的机会比较大。
其二,考个人武艺,骑术、箭术,此类科考成绩优异者,大多会充实到基层担任军官,战时负责冲锋陷阵。
其三,考与军械有关的知识,能够制造常用的战争器械,此类成绩优异者会充实到军队的后勤研究所以及军队之中,专注研发、制造各种各样的战争器械。
最开始的科举考试,并不能十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