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君臣同心,议定伐楚

只要关中也开科科举,就算吸引不到外来的寒门士子,却也能够留住境内的人才。

至于世家的反扑,有周琦这位科举的首倡者在,还轮不到曹操被集火攻击。

有了荀彧的支持与肯定,曹操就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即就效仿周琦,召集治下的贤德之士以及寒门士子,前来长安商议立科举之事。

与此同时,曹操也给周琦回了一封书信。

楚国,襄阳,王府。

周琦看着手中的书信,眼中露出了些许笑意,叹道:“好一个曹孟德,果真有魄力!”

曹操的书信也很简单:昔日承诺,不敢相忘,虽有子异珠玉在前,吾亦不愿落于人后,关中科举立矣。

周琦此前写信给曹操,除了想要提醒对方也推行科举以外,也未尝没有乱其道心的意思。

未曾想,此举非但未能乱曹操之心,居然帮助对方下定决心推行科举。

面对如此结果,周琦倒也并不后悔。

废除科举制乃大势所趋,仅凭周琦一人很难做成此事,有了曹操的加入,如果袁绍仍旧抱着察举制不放,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国境内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必会蜂拥朝着楚国而来。

从短期来看,袁绍的确能够受到世家的拥戴。

不过就算没有科举制,袁绍仍旧乃是世家的首选目标,周琦、曹操对于世家的吸引力,本就没那么高。

科举制的出现,只不过让世家更加偏向于袁绍罢了。

从长远来看,寒门的人口基数要远远超过世家,楚国境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推行造纸术与印刷术,这种技术并不难,赵国、关中、徐州也在逐渐推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基数更大的基层,必然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数之不尽的人才。

到了那个时候,锐意革新的楚国就会越来越强盛。

反观抱残守缺的赵国,势必会逐渐走向衰落。

此乃大势,亦为阳谋。

除非袁绍在那天尚未到来之前,就提兵南下,一举扫灭楚国。

赵国,邺城,皇宫。

<div class="contentadv"> 袁绍看着自楚国与关中传来的情报,忍不住冷声说道:“简直是胡闹!”

“自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就是朝廷立国之根本,期间不知选拔出了多少人才。”

“如今周子异、曹孟德二人废除察举制,另立科举制,简直是自取灭亡!”

并不能说袁绍目光短浅。

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袁绍本就出身最顶层的世家大族,也是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非常推崇察举制。

而且自古以来,华夏在挑选人才的时候,都会先观德行,再看才能。

察举制所举孝廉、茂才,首要便是德行。

反观科举制,几乎对于考生的德行没有硬性要求,一味的追求才能,在袁绍看来却是落了下乘。

至于科举制能够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袁绍却有些不以为然。

寒门学子再如何刻苦,由于出身的缘故,见识与眼光终究比不上世家子弟。

在袁绍看来,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必然出自世家大族。

就在袁绍对科举制不屑一顾的时候,赵国境内的世家大族,却已经有些人心惶惶,担心袁绍会效仿周琦、曹操二人,在赵国境内推行科举。

赵国境内,可是包含着整个天下将近七层的世家大族。

如果科举制被推行,不知会触动多少世家的利益。

于是乎,很快就有世家代表前来皇宫,探听袁绍的口风。

好在袁绍的回复让他们心安。

饶是如此,赵国境内的世家仍旧感觉到了强烈的危机,在暗中联络以后,最后居然罕见的统一了意见,联名上书袁绍,请求发兵征讨楚国。

“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