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火燃起的瞬间,高览就已经知淳于琼中伏,有心想要前去救援,奈何前面草木茂盛,如果贸然冲入其中,就连其本部兵马亦难保全。
无奈之下,高览只能找到了一个火烧不到的地方,焦急的等待着。
由于风势很大,这场大火来得快也退得很快,等到草木都被烧成灰烬,地面温度略微降低以后,高览就毫不犹豫的领兵杀了过来。
沿途,高览看到有无数袁军尸体化为焦炭,有些侥幸未死之人,大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烧伤,在原地痛苦的哀嚎着。
高览于心不忍,当即分出部分兵马搜救伤者,收拢溃兵,自己却是继续领兵前进。
他虽然对淳于琼仍旧活着不抱什么希望,却仍旧抱着些许幻想。
虽说二人乃是不同派系,才开始甚至相互看不对眼。
可他们毕竟属于同一阵营,有着共同的敌人,淳于琼此前还救了高览一命。
救命之恩大于天。
既然淳于琼都能不计前嫌救下高览,高览自然要竭尽全力去救淳于琼。
更何况。
淳于琼作为主将,若是折损于此,对于袁军士气的打击将无可估量。
于公于私,高览都有必救淳于琼的理由。
让高览庆幸的是,淳于琼在此等大火之下非但没有阵亡,反而组织了部分兵力正与楚军死战。
不过直到高览加入战场,才知道淳于琼等人有多难。
他们本就有伤在身,又与楚军厮杀了这么长时间,几乎已经筋疲力尽。
若非如此,淳于琼此前也不至于想要自刎。
正是因为援军的到来,让已经筋疲力尽的这些士卒看到了生还的希望,才会爆发身体潜力,挡住了楚军猛烈的进攻。
等到援军开始与楚军厮杀以后,这些人就仿佛是泄了气的皮球,身体的疲惫与伤口的疼痛,几乎让他们瞬间失去战斗力。
高览作为沙场宿将,也看出了这些人已经都是强弩之末,根本没有再战之力。
他当即对着淳于琼喊道:“将军且带麾下兵马撤走,某先领兵挡住黄忠”
淳于琼死里逃生,知晓麾下将士几乎都到了极限,也不矫情,对着高览抱拳说道:“如此多谢将军了,此恩某必铭记五内!”
<div class="contentadv"> 言毕,淳于琼毫不拖泥带水,当即鼓舞着麾下精疲力竭的将士们率先撤出战场。
看着淳于琼领兵撤退,黄忠心中焦急。
奈何高览麾下兵马虽少,却都是骑兵,在这片毫无遮拦的焦土上与骑兵作战,黄忠也不敢大意。
稍有不慎,反而会吃大亏。
就这样,高览利用骑兵的灵活优势,与楚军厮杀许久,双方都折损不少,最终各自领兵而还。
经此一战,淳于琼所带来的三万兵马,伤亡居然高达两万。
其中死者五千余人,重伤失去战斗力者高达三千余人,一万多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烧伤。
若非叶县留下了些许兵马,恐怕这个伤亡比率还会增加许多。
对于楚军而言,这场火烧博望坡之战,可谓是毫无争议的大获全胜,甚至完全能够被载入史册。
可黄忠却高兴不起来。
他虽然连斩赵叡、韩莒子这两位大将,救援文聘的时候还斩杀了吕威璜,此三人皆是袁绍军中有名有姓的将领。
战果的确辉煌,奈何却放过了淳于琼这位主将,就连被射伤的高览,看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
他领兵返回宛城,当即到诸葛亮面前请罪,道:“末将未能擒杀淳于琼,有负军师重托,还请军师责罚!”
此时的黄忠,对于诸葛亮是彻底服气了。
不仅仅是黄忠,就连文聘、严颜这两位军中大将,对于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军师,亦是变得无比尊敬。
军中向来以实力为尊。
诸葛亮虽然并非武将,却能一步步算到袁军动向,并且设计将他们打的大败。
黄忠、文聘、严颜三人虽然皆为将才,却做不到诸葛亮这般。
诸葛亮早就看过详细的战报,上前扶起黄忠,说道:“此战将军大发神威,连斩袁军三员大将,更是杀得袁军丢盔弃甲,斩获颇丰,何罪之有?”
黄忠闻言,却是满脸羞愧,道:“此皆为军师谋划,吾岂敢居功?”
诸葛亮却是摇头道:“就算是吾谋划,却也需要有人执行,如果换做是庸才,未必能够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