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大明朝的军队部署在了北方,主要精锐的部队,也都布署在九边,江南也都有一些军队,但是这些军队都算是战斗力比较差的了,而且即使是他们的战斗力比较的差,还是有大量的军队被调去了西南平定奢安之乱,同时也调集了不少的精兵作为客兵,去归洪承畴调遣,用于围剿流寇,可以说兵力极其的空虚。
江南只能算是大明的赋税重地,现在兵力又如此的空虚,要让他们调集重兵北上,这是十分为难的事情。
而且这一次刘家的叛乱,也都令那一位朝廷重臣朱大典十分的尴尬。
按道理来说,朝廷要夺回运河,反攻山东,首先就应该派他这一位漕运总督、凤阳巡抚他的凤阳兵和漕兵进行反击。
但是因为他跟刘家之间实在是太密切了,朝廷怀疑他会通敌或者说是首鼠两端,所以没有把平叛的任务交给了他,而是交给了吴宗达,虽有虽然没有免去他漕运总督的职务,却把他的军权都给接管了过去,改归吴宗达管辖,这就令朱大典本来还有一些手下,然后这些手下被抽走,人手就更加的空虚,更加的少了。
也不知道朝廷是过于的保守,还是过于的小心谨慎,他们没有派遣熟悉山东、熟悉运河的朱大典统兵去平叛,却派出了对这里根本都不熟一窍不通的吴宗达,统帅各路大军进行反攻山东。
吴宗达他做过国子监的祭酒,桃李遍天下,道德文章十分的出彩,在士林之中也都拥有很大的清誉,广为人知,但是他还真没有在地方做过巡抚,也都没有过统兵平乱的经验。
他在接到朝廷的圣旨以后,没有丝毫的怠慢,马上写下洋洋洒洒万字的《讨刘贼檄》,其文釆、气势不在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之下,其事昭、理辨、气盛、辞断在情在理,令人热血沸腾,见檄恨不仗剑奋起,共诛国贼。
因此檄文采飞扬,广为盛传,临清刘改称为刘贼。
吴宗达又凭着圣旨接管了朱大典的军权,接管了他凤阳巡抚、漕运总督的职务,命令他把手下的士兵都交给了吴宗达管辖。
朱大典担任凤阳巡抚、漕运总督,管的是大明最为富裕的地方,手中的油水也多,也有能力养一支军队,而且他看见风声不对,也都学着其他的将领他们一般,就是养一批家丁,这一批家丁用的是朝廷的钱粮,却是归他私人所有,这家丁也都是他旗下最为精锐的部队,也是唯一能有一战的人。
本来他是做好了计划,这就是知道了刘家起兵以后,他就知道出大事了,朝廷必然会调集各路的人马前去联合会剿,作为漕运总督,他就是最重要的一员,他也做好了准备,只要朝廷旨意一到,马上就指挥他部下精锐的马队北上。
但是令朱大典他十分尴尬的就是,朝廷没有相信他,不派他担任平叛的总督,而是派人接管了他的军权。
朝廷没有免去他的职务,却把他的权利给接管了,这是高高挂起,不信任的意思,这令朱大典他十分的尴尬和为难,既然是如此,他也就没有热脸贴上冷屁股,主动的把兵权交出来,他精锐的家丁还是被他扣住了,静观其变。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