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算是击垮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线。
大明两百多年重文轻武,把武人的地位压制到了最低点,也把文官的地位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不说总兵得向地方的县令行礼,朝廷所有的文官,一旦他的父母去世,就必须马上上书丁忧,因为父母死都不丁忧守制,这就比畜生还要畜生。
但是武官却不需要,曾经御史上书朝廷,要求武官同样也要执行这一条,但是直接的就被朝中的言路官员、清流官员给驳回了,他们认为一群无耻匪类,凭啥讲忠孝廉耻?
说白了在朝廷诸公的眼里,当武官的,其实就跟匪徒分别都不大,没有资格丁忧守制。
这种风气,也都延伸到了民间,百姓争相以送子弟读书为荣,送子弟当兵为耻。
但是现在的大明出事了,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建奴,投靠了建奴和华夏军的读书人还少吗?
用他们的话来说,为什么别人可以投,他们不可以投呢?
文官二百多年来一直压制武官,一是天下太平,朝廷没有必要养这么多军队,提高军人的地位,其次就是文官可以道德的高地上压制武官。
这种情形之下,文官应该在许多地方表现出气节的一方面,用他们的话来说:平时袖手清谈,临危一死报君王,但是现在投靠华夏军的人真心不少?
外面传出了风声,华夏帝国即将成立,他们已经放出了风声,将要开科取士,本来许多准备闹事的仕子和乡绅,已经纷纷的开始备考了。
担耽了啥,也不能担耽科举。
他们这些人以命来抵抗华夏军,最终能得到什么?能换来什么?
戴千元这么一问,真正的把秦良玉给问住了,把她逼退了。
戴千元说道:“秦将军的忠义,整个四川人,谁人不知,但是现在天下大事己定,将军何不选择像那些道德君子文人雅士一般,眼见天下不靖,就回乡养望,静等天下太平,我家老爷子就是这么干的。”
戴千元这么一说,其他的人也都纷纷的附和,齐声道:“将军三思。”甚至就连站在秦良玉那一边的将领,他们都这么认为。
现在的华夏军,大势已成,天下基本上已经没有可抗衡他们的力量,抱着大明的大腿,实在是没有什么市场,如果有机会改头换面,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抱上这一条粗腿。
秦良玉的手下们,他们追随将军南征北战,肯定不是为了秦良玉的人格魅力,而是为了报答朝廷,出人头地,换取功名。
既然这些东西,华夏军也可以给他们,那为什么一定要敌对华夏军,一定要敌对这一片土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