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刘远桥也都亲自的教他治国的方法,虽然他自己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并不妨碍,他借着这样的名义对刘布言传身教。
刘布虽然低调,但是也显出好学的一面,皇帝教什么,他就学什么。
拒绝的就是皇帝给他聘请老师,教他子诗经集,给他开经筵。
要知道前朝的皇帝,即使已经是贵为天子,但是都要请翰林院的学士们,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学问,皇帝在百忙之中都经常的召开经筵,请鸿儒名师讲经说道,这一好学的精神,可是获得其他大多数官员的赞扬。
前朝的熹宗皇帝,则根本不吃这一套,有空就玩儿去,就前去吃喝玩乐或者是做木工,根本就没心思读书学问,这一点是被朝廷大臣们集中的批评,非常的不愉快。
刘布是不愿意再读书了,他现在读书也考不了科举,也不想学那些什么高深的学问,天下都打下来了,还学了这么多的学问干嘛?最多只是为看懂奏折而已。
而且刘氏负责当权以后,许多奏折和军报,他们都尽量要求用白话文来,越简单越好。
对此!刘远桥也无可奈何,以前的刘布,就无心向学,现在更是无人逼她下水了,他不愿意,别人还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都到了这时候了,还逼着他读书吧?
关键是刘布懂得分寸,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向皇帝请示,并不擅专。
这一点刘运桥是十分满意的,读不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做人,会做事,并且知进退,刘布不愿意,刘远桥也都没有逼他的意思。
只是刘布这样子,不免令这些大臣们痛心疾首,皇帝不好学,不愿意学圣人之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不懂圣人之道,不懂仁恕,又如何治理天下?令天下苍生万民受苦。
对于这一点,大臣们是毫不犹豫的,马上就上书皇帝,指出纵作为皇帝,也应该学圣人之道,学圣人的仁恕之道,这才能够造福苍生。
前朝的皇帝,即使是再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敢说不开经筵,不学圣人之道。???c0
现在好了,刘氏父子坐了天下,即原形毕露,丝毫不尊重圣人,这样的人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天下的百姓,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只不过今日的华夏帝国,已经不是往日的大明,今日的华夏帝国,言官的权利,没有以前的那么大。
而且因为是改朝换代,掌权者的改变,也令这些文人们,在皇帝跟前的影响力,也都大大的下降。
现在的皇帝和太子,他们更注重于实际的利益,更注重于谁能搞到钱,谁能搞到更大的好处,而不会在乎那些圣贤之道,这令大臣和道德君子们哀叹不已,君王重利不重仁义,这是天下将要遭殃的开始啊!
不过不管大臣们如何批评,刘布父子就是不鸟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我是皇帝,该怎么做,是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