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帝哼了一声:“别忘了让他把功课带上!就算不上课也要好好看书,别真在乡下玩野了。”
“是是是……”
后宫中,今日的气氛是难得的融洽,就连站在宫外值守的太监听到里面传来的朗朗笑声,脸上严肃的表情也放松了不少。
但相比起皇宫中,大梁城内书商们的心情可就不太美妙了。
“什么?一千本?”
在听到派去打探的店铺打杂回来禀报的数字时,书商还以为是自己耳背出现幻听了,他不可置信地瞪大了双眼,又问了一遍:“你确定没有听错,真是一千本?今天可才是开业第二天啊!”
“老板,不是一千本,”打杂的苦哈哈回答道,不等书商松下这口气骂他谎报军情吓唬人,就听他更正道,“我说的是一千两百本。现在镜书坊那边已经关铺子休息了,因为店里的货全都卖完了,段老板说明天会有加印的四千本出来。”
书商倒吸一口凉气,一屁股跌坐在了藤椅上。
“我就知道,”他双目失神地喃喃道,“我就知道……”
他在这行干了这么多年,什么好书烂书都看过不知道多少本了,但是昨天居然能让他一直看到店铺打烊,在回过神来的那一瞬间书商就明白,大事不妙了!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分割成了界限分明的两半,一半是敏锐老道的经验叫嚣着不能让镜书坊这个势头继续下去,无论是把晏河清挖过来还是狠狠打压他们也好,他们这些书商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否则就再也来不及了;另一半则在真心实意地感叹着果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虽然不知道晏河清的真名姓甚名谁,但从字里行间一看就知这位的文字功底深厚,跟目前市面上那些东拼西凑的演义新编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真正完整的故事,梅青云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尽管世人都说同行是冤家,但书商也不得不佩服起了晏河清这份调动读者情绪的功力,绝对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
单是寥寥几句话,就引得人情不自禁地随着书中人的感情一起波动,光是梅青云和钱小芸的那番对话,里面对于两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书商就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六七遍。
多一分嫌啰嗦,少一分则不满,一位是落魄但人穷志不穷的教书先生,一位是性子火辣敢爱敢恨的大户独女,虽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就是这样一来一回的拉扯互动,就让书商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年轻那会儿追求妻子的甜蜜回忆,嘴角也难以自禁地上扬了一抹弧度。
“老板,”打杂的见他自打坐下起就一直在发呆,等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出声问道,“咱们……不需要做些什么吗?”
按理说,如果看出了一本书有大爆的趋势,那这时候大梁城内的其他书商们早就会闻风而动,一窝蜂地抢占这个题材的市场了。
可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个市场,他们不敢抢啊!
倒不是因为书商们没钱请枪/手代写了,也不是他们突然良心大发决定支持原创了,大家都不是傻子,镜书坊背后的靠山都还没弄清楚,万一得罪了对方,那不是上赶着找死吗?
“风险大,利润也大,”书商回过神来,唉声叹气道,“但我是没这个胆子了,先观望着吧,看看其他书坊是什么打算。”
但其他书坊的老板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很诡异的现象——镜书坊靠着首印、再版和再再版这本《重生之大梁第一相》赚得盆满钵满,旁边的书商看得眼都红了,但却对此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镜书坊把这钱给赚了。
在没有其他竞品的情况下,这本书很快就风靡了整个大梁城。
而当大梁的王公贵族们在嫔妃回娘家省亲时得知,就连梁帝也看过这本书、并对它异常喜爱后,更是几乎人手一本书开始研究,无论是为了跟风也好,拍马屁也罢,总之“晏河清”这号人物,的的确确是在贵族中挂上名了。
年轻一辈都对这本书赞扬有加,但在老一辈之中,关于它的分歧就比较大了。
有一部分朝臣在看完后觉得作为话本,此书堪得一看,但只能作为消遣,不能当真;还有人认为晏河清太过大胆,写这本书目的其实是为了抨击朝政,实在是狼子野心;最后是人数最少却最闹腾的顽固派,堂而皇之地在早朝上向梁帝提出要封禁此书,并逮捕晏河清,送往官府治罪。
而当梁帝揉着太阳穴叹着气问他原因时,这位大臣理直气壮地高声道:“因为此人通篇胡言,毫无根据,只会荼毒后代,遗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