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讲到了女主,那肯定也要讲男主。
当然,在讲这两人的表演之前,还得讲讲本片一个极其突出的影像特点——大量使用面部特写。
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去拉进观众与角色的手法,演员与摄像机的距离,就代表观众与这个角色内心之间的距离。这是对角色长相、神态、表情和心理变化的赤裸裸的直观展现,不带任何掩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这两位新生代演员表演实力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
这是一篇长评。
在还没被短视频统治的年代,走心的长评往往能被作为一部电影的参考。
搭配柳雅清和女主演的九宫格合影,更加强了她评价之下的说服力。
“怎么说呢,如果本片可以进柏林主竞赛单元的话,那么柏林影后很可能就真的不保了。沈倾城作为一个纯新人,真的给了观众太多惊喜。
让我非常讶异的一点就是,片中陈念这个角色和她平时生活中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沈倾城很难去依靠单纯的“体验”去领悟这个角色,而是要靠自我揣摩,推测,天赋,以及片中彻底的自我重造。
在如此考验面前,沈倾城做到了,她完全变成了陈念这个女主角色。
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她在片中所表现的“高级哭戏”。
由于角色特质,沈倾城在片中有十几场重要的哭戏,每一场哭戏,其背后所承载的环境,心境都不同,那种细微的情绪承接,她真的演出来了。
这其中最深刻的一场哭戏大概还是女主角被人用排球砸的那场,当沈倾城在荧幕上竭尽全力去压制那种从咽喉里涌现的痛苦时,我完全被折服了。”
“真的,怎么赞赏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两场极其重要的对手戏,只要稍微错那么一点,整部电影的情绪就真的整个垮掉。
但他们做到了,他们撑起了整部电影,让每一场对手戏都如此惊艳,甚至那些极度失真的台词也被他们的表演所掩盖。我在座位上的所有叹息、哀伤与战栗,全是属于他们的。”
柳雅清的表达欲如同潮水一般旺盛,文学系出身的她就像是遇见了伯牙的子期,把这部电影夸得天花乱坠。
而这,只是网络上评价口碑炸裂的冰山一角。
改一下,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