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三十多万大军的气势居然被六万叛贼压了下去。打仗为的是什么,十个府兵中恐怕有八人不清楚。他们也没有心思去考虑,身为大隋朝百姓,家中有男人被编在府兵序列,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那意味着其无论出不出战,他们都可以享受免除各种课役的待遇。虽然战时他们的衣装 、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负担不小,但毕竟战争不是年年都发生的。并且,大伙每年有一段时间集结在州郡里接受训练,也多少会学到一些战场上杀人和自保技巧。而那些不幸没被编入府兵的人,非但平素要缴粮服役,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还要被临时征调去充当运送辎重的民壮。碰上战争规模超乎寻常,甚至会和前两次辽东之役一样,不经过任何训练,每个人手中发一把刀即编入正式战斗序列。
大伙平素跟着各自的将军,浑浑噩噩地与不同的敌人作战。侥幸立了功,得了赏,则可以用赏钱给家里添置几亩地,或者给老婆孩子做件新衣裳。如果不幸战死了,那也没办法,总比在饿死、累死在出征途中,随便将尸骨添了沟渠的民夫结局好。至少大伙还能军中的阵亡名单上留下些痕迹,碰到好一点的地方官,家人还能得到些抚恤。
然而在今天,六万造反者却清晰地告诉府兵们,对方究竟是为何而战。“死于河南,不去辽东!”这个要求很卑微,卑微到人不忍卒听,却听得府兵们心里发颤。府兵们犹豫了,退缩了,经历过惨烈的辽东战争的他们,比叛乱者更懂得辽东凶险,更懂得背井离乡的滋味。
官军士气一落千丈。“只追主谋,协从不问!”八个字,喊起来再不理直气壮,甚至有人惭愧地闭上了嘴巴。
“擂鼓,擂鼓!”宇文述发觉己方气沮,大声命令。数百面大鼓同时在军阵中敲响起来,一浪浪,试图把敌人的喊声淹没。而那敌军对平安活下去的卑微诉求,却一次次阳光般从鼓声中穿透出来,照亮所有人的眼睛。
“死于河南,不去辽东!”
“死于河南,不去辽东!”伴着凄凉、悲壮的呐喊声,造反者开始向前移动。不分前锋后队,整整六万兵马,泰山般压向了数倍于自己的官军。步伐整齐,意志坚定。
“他们这样做简直是在送死!”宇文士及听见自己背后的将领们议论。这次,他没有赞同大伙的意见。不分次序地向前,事先不经过弓箭手的压制射击,队伍前方的巨盾和重甲步兵严重缺乏,按常理来分析,叛军这种做法的确是在找死。但眼前这种看似找死的行为,却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气,这种豪气压得大隋官兵们抬不起头来,弓箭手持弓的胳膊都在颤抖。
能在几个月时间内把数万兵马的行动训练得如此整齐划一的人,绝对不是个莽夫。宇文士及觉得心里冷冷的,竟然隐约涌起了一股惧意。这个不是个好兆头,即便在去年深陷辽东,跟着弟兄们转战千里时,他都没有过这种感觉。下意识地抬头去看雄武营的主心骨李旭,宇文士及发现对方脸上的表情和自己一样阴沉,阴沉中带着几分敬佩。他知道自己没判断错,旭子对官场上钩心斗角方面有所欠缺,对战局的预测和把握能力,却远远超过很多沙场老将。此时连他的脸色也变了,说明眼前这场仗的确危机四伏。
“士及兄,你认识那个人么?”李旭用刀尖向一百七十余步外指了指,低声询问。他指的是敌军主将。片刻功夫,叛军的阵列已经向前推进了近一百步,那名白胡子老将军策动战马,一直走在方阵的第一排。
“好像见过,太远,不好确认!”宇文士及吸着牙龈回答。昨天晚上父亲大人夺人家功劳的意图表现得那样明显,旭子居然还叫自己士及兄。宇文士及觉得非常意外,又非常犹豫。平素与人交往,大伙通常都称他为督尉大人,熟悉一点儿的则叫他的表字,称他为仁人兄。“士及兄”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除了雄武营的这帮老粗外,没人敢叫。
宇文士及很留恋“士及兄”这三个字中所表达出来的滋味,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这份温馨的感觉还能保存多久。这种温情激荡在他胸口,连敌军身上的散发出来的冲天杀气都仿佛被冲淡了不少。他手打凉棚,再次向远方眺望,随着叛军与本军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终于分辩出了白胡子将军的身份。
“旭子,此人是李子雄,前右武卫大将军李子雄!”宇文士及听见自己的声音已经紧张得变了调。李子雄是和他父亲齐名的沙场老将,因为姓氏太差,被当今圣上逐出了军队。此人一气之下投靠了杨玄感,叛军之中,他是唯一一名在造反之前就有过实战经验的将领。
“李子雄,他很有名么?”李旭接下来的问话让宇文士及差点没背过气去。他终于明白旭子为什么在脸上只表现出了对敌人的敬重,而不像自己同样紧张的原因了。这个对官场一无所知的笨家伙根本不知道李子雄是哪般人物,对方名气再大,他听起来也是叛军中普通一员,与李密等人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