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 纵使你死了

赐卿良辰 月落 4388 字 5个月前

如果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庆幸的话,就只能庆幸她学过骑马。

沈连翘还记得那次江流教她骑马,她从马上跌下来,是孔佑一面责备,一面把她背回京城。

她是身世凄惨的孩子,从来只知道保住自己,却没想到有个比她还要辛苦的人,教会她爱与责任。

良氏族人是她的责任,京都的百姓,也是。

城门就在眼前,沈连翘看到有位官员站在城门口。他一面焦急地等待圣驾回銮,一面指挥百姓和牛马从侧门通过。他擦着汗,揉着肩,又整理好革带,焦虑紧张,微胖的身子像城门前的一根立柱。

那是京兆府府尹汤瑞。

“汤大人!”沈连翘下马唤他。

“哎哟,和顺郡主。”汤瑞走过来,见沈连翘面色苍白,一手握缰绳,一手捂肚子,连忙快走几步,问道,“郡主怎么了?要不要去看大夫?”

“不用!”沈连翘一阵晕眩,腹痛如绞。她勉强开口道:“劳烦大人紧闭洛阳城十二座城门,不要让百姓进去。”

“这怎么能行?出什么事了?”汤瑞张口结舌询问,“百姓们听说邙山大火,没心思再瞻慕仪仗,慌着回家呢。”

沈连翘趴在马背上,缓了缓,才跟汤瑞解释。

“汤大人,邙山的大火是匪徒放的,城中铜驼街埋有火药。你让百姓进去,等于送死。”

“啥?”汤瑞瞠目结舌站在原地,许久才跳起来,呼唤衙役护卫道,“快!快拦住百姓,关城门!关城门!”

城门缓缓关闭,百姓们怨声载道。

“为何不让进?”

“该做晌午饭了,大人您管饭吗?”

汤瑞一开始不想告知原委,可百姓不依不饶,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汤瑞感觉只要谁踹他一脚,他就会被踩踏致死。憋闷中,他只好跺脚解释道:“不让你们进!是怕你们死!你们没听郡主说吗?有歹人在城里埋了火药!本官先去排险,你们再进去不迟!”

“火药?”

那是只听说过,从没见过的东西。听说只有大周军中有,作战时烧营做火箭,厉害可怕。

人群向外散开,却又有人更快地聚拢。

“我的孩子还在家,让我把孩子接出来!”

“我娘也在家呢!铺子还开着!”

但衙役和城门官挡住大门,死守着,不让他们进去。

一片混乱中,他们注意到了沈连翘。

“你就是郡主?你是大梁那个郡主?”

“你是陛下要娶的那位?”

有一个提着野菜篮子的妇人仔细辨认沈连翘,对旁人道:“是她!她以前就在我们那条街住,我认得她!”

沈连翘咬紧牙关,勉强坐直些,夹紧马腹,靠近城门。

“你们不要进去!”她说道,“城里的人也不要出来,以免打草惊蛇,歹人索性引燃火药。”

她的声音刻意拔高,每说一句都要吸一口气。虽然天气并不热,额头却布满细密的汗珠。

“那怎么办?”

“官府会管的吧?陛下还没有回去。”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着沈连翘问东问西。她却不再回答,只慢慢纵马来到城门前,对汤瑞道:“让我进去!”

“本官去就行了。”汤瑞没有马,此时征用了一辆牛车。

“我去,我有办法。”沈连翘道。

“本官身为京都父母官,怎么能让你这位大梁郡主只身涉险呢。本官得亲自去,本官上不能负皇恩,下不能负黎民,百姓有难,本官岂能……”

汤瑞喋喋不休说着,沈连翘已经从打开的门缝中进去。她认真看一眼汤瑞,对他道:“别让陛下来。”

这一眼夹杂着警告和劝诫,端坐骏马之上的沈连翘像是要奔赴战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将军。那目光不惧来路,直面生死,带着凛然的锐气,直刺入汤瑞心中。

刹那间,汤瑞仿佛看到去年匈奴入侵时,率军救城的皇帝陛下。

他打了一个哆嗦,像身处朝堂之上,温驯地点头道:“微臣懂了。”

说完话,才惊觉“微臣”二字不对。汤瑞想要解释,沈连翘已经纵马离去。衙役看着他道:“大人,您还去吗?”

“去!去!”汤瑞鞭打着拉车的牛,“你们记得回禀陛下,不让他进城!切记!切记!铜驼街,那是陛下回宫要走的路。还有,派人去封其他城门。还有,去通知卫尉军统帅!快去快去!”

汤瑞驾着牛车进城,已经看不到沈连翘。

身后的城门缓缓关闭,而城门内毫不知情的百姓,在街巷中穿梭而过。他们有的正在逗弄顽童,有的在追着逃学的孩子责骂,有的呼朋唤友,步入饭馆准备大吃一顿,有个卖糖人的因为城里人少生意不好,垂头丧气走过。

而城外的百姓,反而无人在意琐碎的烦心事。

他们静默一片,直到有人低声道:“大梁郡主为什么要进去?她不怕死吗?”

“对啊,怎么是她来救咱们?”

“对啊,我还往使馆门上砸过臭鸡蛋呢!”有人疑惑道。

“你怎么能这样呢?你不知道她是在洛阳城长大的吗?”立刻有人大声斥责。

前者紧咬嘴唇面露愧疚:“我哪儿知道啊,就听说大梁打咱们了。”

“大梁跟郡主有什么关系?她是咱们洛阳人!”

“对对!”附和声一片,“郡主是洛阳人!是咱们的人!”

“可是郡主……”一个细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能活着回来吗?”

城外的议论声渐渐消失,百姓们相互看看,从对方脸上看到难过、敬重、焦急、悲愤、羞愧和凄惶。

她能活着回来吗?

邙山山火不停。

最早逃下山的,是月老祠的道士。他们说火是从寂照宫烧下来的,山火点燃林间积年的树叶,烟熏火燎,不少民众被困在山上。

刚刚下山的孔佑转头看向山峦。

“陛下,”紧随他的太常大人徐易水进谏道,“需要快些命人阻断山火,挖倒皇陵周围的树木,用水浇透地面,防止火烧皇陵。”

“需要多少人?”孔佑拿开捂鼻的丝帕,问。

蔡无疾立刻答话:“卫尉军全员出动,方能做到。”

孔佑俊朗的脸上浮现一丝忧虑。

“你们全员出动去守皇陵,山上的百姓怎么办?”他说着命令蔡无疾,“你带人上山,试着把百姓救下来。无论是背还是抬,务必能救多少,就救多少。”

蔡无疾领旨退下,孔佑看着丝毫不乱的仪仗,点头道:“走吧,路上不要滋扰百姓。”

孔佑准备进玉辂,视线却又落在道旁。

那里有个熟悉的人。

“严君仆。”他止步抬头,看向层层护卫外,跟百姓一起跪在道旁的男人。

严君仆立刻带着身边的人上前见礼。

“陛下。”

“跟孤一起走吧,”孔佑道,“乘孤的车,路上我们说说话。”

四周的百姓不免露出艳羡的神情,没想到严君仆却摇头道:“陛下大驾卤簿出行,草民不敢违背礼法。”

孔佑含笑点头,又看着他身边的人道:“这位,是沈大河吗?”

沈大河同严君仆在路上偶遇,被严君仆揪了过来。此时他诚惶诚恐地叩头道:“草民正是。”

“好好做事。”孔佑叮嘱道。

圣驾向前去,远处的官道上,一名卫尉军手握玉坠,飞奔的马蹄踏破尘土,距离皇帝仪仗越来越近。

皇帝起驾离去,沈大河不情愿地站起身。

“到底要我干什么?”他问道。

好不容易今天不用挑粪,没想到看个热闹也能被严君仆逮到。

“有个亭子,”严君仆道,“你去帮忙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