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学风波

第一个知道消息的还是顾明南,他朋友多,在运输队接触的范围更大,消息分外灵通。

顾明南当天回家,就把工农兵大学的事情说了,顾明西疑惑的问:“这高考都停了好多年了,淑梅表姐毕业那时候就没法考大学,现在还能推荐去上?”

“都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肯定是真的。”顾明南说,“你想啊,高考停了,大学都还在吧,总不可能都空着浪费,那不得想办法招学生。”

顾三妹一想,觉得也是这个道理:“那这样的话,咱是不是都能有机会了?”

顾明南翻了个白眼:“就算能上,怎么样也轮不到咱们。”

顾三妹心底也这么觉得,要是高考,那大家都凭真材实料,可要说推荐,那还不得靠人情?到时候谁优秀,谁不够优秀,不就是人一句话的事情?

她顿时叹气道:“哎,还是高考好,大家都一样。”

顾四妹也在旁边点头:“可惜高考停了,现在开始推荐的话,那以后是不是都不高考了?”

顾明南暗道要是高考,他肯定是考不中的。

再一看他家大哥坐得稳稳当当,似乎压根不意外,顿时惊讶问道:“大哥,你都不惊讶吗?难道你早就知道了?”

顾明东自然是早知道这码事,便笑着说了句:“之前在三妹带回家的报纸上看过一眼,其实去年年初北京那边就开始试点了,只是咱这边远,所以知道的才晚。”

“北京居然早就有了——”顾明南有些羡慕,多好啊,不用读书就能上大学。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儿,那他……那似乎也跟他没啥关系。

顾明东算算时间,十年初期最为混乱的场面已经渐渐平息,像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打砸的场面,如今也渐渐少了。

对于特殊人群,他们的苦难远远没有停止,但对于风暴之外的老百姓,日子却步入正轨,甚至发展出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生活。

虽说舆论环境依旧紧张,但混乱过后,大学自然也要步上正轨。

高考暂时没有恢复,但在废除考试制度后,群众推荐的工农兵学院成为时代的主流。

顾明南好奇的问:“大哥,他们传得可玄乎了,都说只要成分好就能上大学,到底真的假的?”

不只是顾二弟觉得好奇,三妹四妹连带着几个孩子都觉得好奇。

顾明东见她们都疑惑,索性解释道:“通过政审只是第一步,报纸上的原话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让他们在学校学习几年之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至于学了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一切全靠自己自觉。

“工人。”顾明南指了指自己。

“农民。”顾明南指了指大哥。

顾明东按下他的手指:“第一届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军人,除此之外也以各地工厂、组织中的骨干人才为主。”

虽然大家都是劳动人民,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差距也依旧存在。

顾明南也不是傻子,一听就懂了:“果然就算是群众推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的。”

顾三妹笑道:“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去大学,全国就那么几所大学,装都装不下。”

顾明南叹了口气:“听说他们只要上两年大学,出来全是干部,哎,这样的好事儿肯定都轮不到咱们。”

顾明东意有所指道:“你现在在运输队,好好干努努力,说不定还能有机会。”

运输队可是溪源镇上最好的单位了,顾明南又是为了公家受过伤,拿过荣誉勋章的,要是他自己知道上进的话,说不定真的能有机会。

结果顾明南抓了抓下巴,笑着说道:“我就是说说,好不容易初中毕业了,真要继续读书的话我比谁都烦。”

顾三妹倒是有些心动,毕竟她的成绩比老二强多了,但一想回收站的边缘岗位性质,顾明西就知道自己绝对没机会。

顾明东瞧见妹妹的心思,意有所指的说了一句:“推荐上大学听着好,但实际上比普通大学学制短不说,入学之后也以思想教育为主,学生的学历和素质参差不齐,与其说是读书学习,不如说是一个镀金的地方。”

他有一句话没说,等高考恢复,这由时代早就的工农兵大学身份也尴尬的很,正规军瞧不上他们,以后的发展也受限。

工农兵确实是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有利有弊。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弊端会越来越大,好处却越来越小。

顾明东心底觉得,弟弟妹妹真要有心读书,那倒不如再等几年去拼一拼,毕竟他们的年纪都不算太大,像是顾明北这样的,压根不用着急,按部就班的读完高中再说也不迟。

“如果你们真的想上大学,那就在工作之余认真读书,别把学业拉下。”顾明东看向顾三妹,笑着说道,“我相信总有一天,高考会恢复的。”

顾三妹心头一跳,心脏随着这句话猛烈跳动起来。

顾二弟却说:“就算高考恢复我肯定也不去参加,初中已经那么难了,高中还不得更难,读完我肯定就变成书呆子了。”

工农兵大学的事情,对于老顾家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几句话,毕竟他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都觉得有奔头,并不会因为这个消息改变什么。

可对于上河村的知青们而言,却如同白日惊雷。

就连下乡之后一直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种地的杜家兄弟,也忍不住议论起来:“你们听说那事儿了吗?”

其余知青纷纷说道:“不知道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话,那咱们是不是有机会回城了?”

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下乡的知识青年,如今都知道乡下的日子是真的苦,能回去谁还想留下,只可惜下乡容易回去难,病退也不是谁都能办下来的。

要是不管不顾的违规回去,不提家里愿不愿意接受,光是粮食关系这一点就能把知青们的路堵死。

徐珍珍也想回去,但她大脑清醒,抿了抿嘴说:“就算是真的也轮不到咱们。”

他们是知青,对生产队也没什么杰出贡献,怎么可能被推荐。

杜明也冷静下来了,听了就叹气:“也是,咱不过是下乡的知青,生产队真要分到名额的话,也不可能给咱们。”

也有知青不服气:“凭什么不给我们,咱下乡那也是农民了吧,成分也没问题,再说了,论学历咱们还不吊打生产队那些人。”

徐珍珍瞥了他一眼:“推荐上大学看的是觉悟,贡献,又不是学历。”

这时候有人朝钱知一看去:“钱知青,你不是北京人吗,你们家消息应该很灵通吧,你说这事儿能不能成?”

钱知一自然是知道的,但他更明白一日没找到那东西,自己就不可能离开上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