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叶瑜期待地看着他爹,“味道如何?”

“好吃!”叶父三两口把饭团咽下去后,喝了一口汤,赞叹道:“这可比干吃窝窝头或者苞米面饼好多了。”

其实这属于简化版的饭团,真正的饭团制作时还需要海苔肉松和芝麻等材料,只是如今还没有这些材料,无法做出来。

食盒里五个饭团都被叶父给吃光了,随后他戴着草帽坐在树荫下,揽着叶瑜说:“你爹负责的这块地去年种的是高粱,今年该种苞米了。”

高粱增产的关键就是轮作倒茬,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豆子苞米轮作。

叶瑜看着眼前犁到一半的田地,突然想起了水稻。

一直到叶父出声,他才发觉自己竟把这话说了出来。

“水稻得在暖和的地方种,像是南方,他们那里冬天不冷,水稻长得快,咱们这儿就不行了,还没等种子发芽呢,土地就给冻上了。”

又问:“宝哥儿喜欢吃白米吗?回头等粮商过来,咱们多买点。”

比起面食叶瑜确实更习惯吃米饭,他默默思索着,也不知道通过一些手段能不能培育出来能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

比如说育种或者改良土壤,他接下来或许可以着重翻阅一下空间里关于这方面的书籍。

不过这也是个长期的过程,肯定是急不来的。

因此叶瑜开口问道:“爹,你知道南方水稻亩产有多少吗?”

叶父听到这个问题,抓抓下巴,想了下回答:“我记着去年粮商说江南那边风调雨顺,水稻亩产约有三百多市斤。”

他们这边的小麦亩产也不过将近二百市斤,由此可见水稻的产量之高。

叶父说到这儿,不由得咧着嘴抽口气,“怪不得人人都说苏湖熟,天下足。”

叶瑜此时也在心里感叹,杂交水稻真不愧被誉为第五大发明。

父子俩又聊了几句之后,叶父看看天色,见太阳没那么烈了,便站起身,嘱咐叶瑜道:“你带着食盒回去的时候走慢点,别着急。”

“我知道的。”叶瑜应一声。

他把食盒盖好,提着就往家里走,在路上刚好迎面碰上从另一块地赶来的叶母。

“宝哥儿,你爹还在田里吧?”叶母问道。

看到叶瑜点头,她就摸摸他的头,“快回去吧,你下午还要去私塾呢,看样子还有时间睡一觉。”

说完她就急匆匆往田里走,他们家这三十五亩地并不在一处,所以叶家人都是各负责一块,送饭自然也是分开送。

叶瑜到家的时候家里十分安静,只有叶敬和杏花坐在堂屋。

“宝哥儿,家里就我们三个,奶已经去了田里。”

叶瑜闻言点点头,他把食盒放下,然后叫上叶敬一起去地窖,从干燥的木箱里拿了一兜绿豆出来,虽是陈豆,但依旧翠绿。

“咱们煮一锅绿豆汤,等一会去私塾的时候给他们送过去。”

“好!”杏花激动地点头,在她看来这就好像是在玩过家家,感觉会很有意思。

叶瑜力气不够,所以他和叶敬一起抬起一盆水,将绿豆泡进去淘净,盆里凉沁沁的井水让他舒一口气,大热天把手放在凉水里浸泡实在是一件再舒服不过的事了。

绿豆泡完后他端起木盆对叶敬两个说:“你俩去院子里把劈好的柴拿进来。”

烧火这件事家里人人都会做,因此叶敬抱着柴禾走进灶房,没一会儿就把火给升了起来。

绿豆在锅里翻腾,一直到绿豆开花的时候,叶瑜把刚从后院摘来的金银花放进去一起煮。

随着时间的流逝,绿豆和金银花的香气渐渐蔓延在空气中,因此叶敬和杏花眼巴巴的望着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