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烟道之间的夯土层上面立多个砖砌支墩…上面搭着青砖,缝隙用灰浆抹严实…”灰浆就是生石灰和熟糯米磨成浆之后的混合物。
叶瑜靠在树干上想起这样做的优点,一来热量可以在烟道之间流通,是地砖均匀受热,二来烟道里的烟灰不会飘到屋子里,而是从出烟口排出。
想着想着他捂着嘴打个哈欠,有点困了。
叶母看见之后便对他说:“你回家睡觉吧,这有我跟绪哥儿守着呢。”
“好。”叶瑜应一声。
睡过一觉,他的精力便回来了不少,第二日继续到新房那边监工,不过这次监工的人就不止他一个了,而是跟他爹娘和褚绪风几人一起轮换。
又因为新房子的结构图画得好,所以五天后烟道便铺设完成了,这时要做的事就是等烟道冷却后进行烧炭实验。
实验时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叶瑜下到炉腔里,十分忐忑地把炭点燃,也不知道这种类似于清朝紫禁城的地暖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实他心里是有八分把握的,但怕就怕遇上剩下那二分。
好在没过多久,另一侧的出烟口就有烟雾冒出,叶瑜见此不由得露出一抹微笑,成功了。
他从炉腔里爬出来,高兴地说:“可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褚绪风调侃道:“这可有我一份功劳,回头等房子建好,记得给我留一个屋子。”
叶瑜露出笑意,应道:“当然有你的屋子。不管是什么时候,我家里都有你住的地方。”
等确定了青砖十分坚固之后,他们就可以开始搭墙了,在缝隙里添入灰浆,随着一块块青砖固定在合适的地方,房子初步的构造便逐渐成型。
房梁用的是圆直且光滑的梁木,是叶父专门托人从山上砍的,有了房梁,房顶也很快就做好了,棕黑色瓦片中间高两边低,这样一来雨和雪会从瓦片上滑下,不用再费心上去铲雪。
在叶瑜画的图里,他们新家坐北朝南,正中间是待客的堂屋,东西两边各有两间住人的屋子,前院有灶房、柴房、杂物间、茅厕和浴室,后院面积要比前院大一倍,起了一块菜地,围着菜地的栅栏上爬着葡萄藤,牲畜住的土屋也有,地下还挖了一个较大的地窖。
房子才刚建好,他们就将一棵柿子树一棵枣树移植到前院,两棵杏树移植到后院,等到这几棵树开始结果子,院子里的风景应该会很好看。
新房需要通风,所以叶瑜一家终于可以搬家的时候,已经到八月初了,距离中秋节也只剩十几天,这段时间里他们村的田地可以算是颗粒无收,逼得村里人不得不进山打猎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