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雷贯耳的范仲淹能来,完全就是命运使然了。
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带着范仲淹改嫁山东,所以范仲淹的童年是在山东长大的。
后来养父病亡,范仲淹与其母准备回苏州老家,娘俩一路就过了长江。
但此时的长江以南早已是处处兵戈马乱,苏常二州成了朝廷囤积重兵和粮草辎重的要塞之城,娘俩无依无靠,就被流民裹挟着西向,于景德四年、大楚正统三年进入南昌定居。
在南昌的一年后,这不就赶巧碰上了大楚国考吗。
此时二十岁的范仲淹可对大宋朝廷没什么太多的感情,他也没打算为赵宋鞠躬尽瘁,参加大楚国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这可真是风云际会,多少天骄英才顺势而出、粉墨登场,踏上历史的舞台。
若是按照十年前历史小说的剧情套路,骆永胜应该把这四个人一口气都招进政务阁做阁臣,不过骆永胜显然没这么大方。
名人确实是名人,但名人他也是人。
年纪轻轻能通过国考,也只能说明他们比起普通人来先天条件更好、头脑更聪明,至于其他的能力嘛。
还没看出来。
看不到那就需要锻炼,需要切实的从基层操练起来。
“这一期国家公考,计划招录一千三百六十七人,而实际招录一千五百四十四人。”
七天的时间一晃而过,魏禀坤就捏着入选的名单来找骆永胜汇报,目的是这多出的小两百人要不要剔除掉。
如果需要剔除,那么就需要骆永胜来亲自勾消名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际招录比计划招录多的情况呢。
这是因为作为审卷的几人不可能在审卷的过程中实时通气,说自己这边招录了多少人,大家伙都是一边审卷一边就确定哪些人入选、哪些人没有入选。
最后一汇总,可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要是按照后世考试那种,搬出分数制来核数,按照分数排列,比如计划招录一千三百六十七人,那就把前一千三百六十七名全部录取下来。
这倒是省心,可万一水平都是一塌糊涂呢。
都考个十几二十分,乱萝卜堆里倒是排第一,拎出来也没法做菜上桌啊。
要都是这种水平的官,骆永胜宁可着一个都不要。
不设分数线只凭个人来判断水平是否配得上录取,当然也有很大的坏处,不仅浪费精力也更容易使审卷人获得谋私、主观评断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