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荒谬,往往更加合理

显然他是知道的。

可是即使事后知道,张耆也没有劝过赵恒,同时也没有选择报信给寇凖。

显然,在赵恒和寇凖两人之间,张耆选择了赵恒。

是功利心的作祟,使得张耆臣服了权力?

一个重感情者显然不能用功利的角度来分析。

张耆和赵恒的感情更深厚。

他选择赵恒,哪怕赵恒是错的,哪怕明知道赵宋离不开寇凖这位宰相,他也支持赵恒。

这就是感性战胜了理智。

可是良心上的煎熬和对寇凖的愧欠感会出现,这种愧疚外人无法理解,可在心里,张耆绝对因此而恨上王钦若。

所以,两人之间早已有仇。

白矾楼的事只是一次冲突,事看起来不大,但这个导火索是落在了一堆火药桶上啊!

于是,当王钦若言语攻击张耆图谋不轨的时候,一直死忠于赵恒的张耆爆发了。

感性又一次战胜了理智,他挥剑杀了王钦若。

下手的那一刻,张耆自己预料不到过这一剑的后果。

就好比一个普通人雷霆激愤、血溅五步的时候是无法预料到自己日后押赴刑场,执行死刑场景的。

张耆不是普通人,但不意味着他失去了人的感情。

相反,张耆或许比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容易失控。

事传到了赵恒的耳朵里。

赵恒早已满是伤痕的心又一次被重创。

丁谓的话让赵恒一度怀疑张耆叛国投楚,痛到呕血昏厥,而在昏迷前,赵恒说的话是

“朕不信张耆、召曹曹璨。”

这个话可以解读为赵恒已经不再信任张耆,也可以解读为赵恒不相信张耆会叛国。

但传出来的话却成了。

‘朕不信张耆,诏,赐死。’

那么丁谓的行为就很明显了。

这是在矫诏。

他把召曹璨矫诏成为诏,赐死,意图就是不打算让曹璨这位勋臣重将回京。

至于赵恒的死是不是丁谓弑君谋害就不难猜测了。

不让武将回京,那么新君如何拥立,自然由文臣说了算。

有人说,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