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是刘氏说的,李氏闹分家那阵,刘氏往家里跑了好几趟,很是不耐烦,就跟谭青牛抱怨邱婆子太好说话了,该像年轻时那样抄起家伙直接把李氏休了,不能给那种人脸面。
谭青牛道,“我娘最佩服的就是奶了。”
刘氏的做派的确像邱婆子,就是特抠门了点,谭青牛自个也清楚,找补道,“奶比我娘大方,不过我娘也是没办法,我舅家的人贪,我娘不把钱攥紧些,全被他们挥霍了。”
这倒是事实。
邵氏问他,“你娘的生意怎么样了?”
“不好不坏吧,比不得你和青桃妹在的时候,但在清水镇是最好的。”谭青牛说,“镇上多出两家包子铺,我娘怕生意被他们抢了,天天扯着嗓门在商队路过的岔口吆喝呢。”
刘氏脑子转得快,除了给客栈送包子,还寄了两蒸笼包子馒头在梨花兄嫂的肉脯,两蒸笼在长学书塾,她不出门也能挣到钱。
青桃震惊,“书塾会让她进?”
“会的吧。”具体情况谭青牛不知道,反正刘氏每天都会往书塾送货,傍晚清点数钱。
邵氏想起什么,笑了,“约莫是张夫子帮的忙。”
张夫子就是接过谭秀才位置教书的秀才,不善言辞,当时若不是他娘子找到家里,谭秀才不知道他想当夫子,两人认识好些年,谭秀才就卖他这个人情,没有喊高价卖,只要了半年束脩的银两。
张夫子约莫记着这个人情,不好拒绝刘氏。
“那也是三婶有能耐。”青桃道。
换成她跟邵氏,估计都开不了这个口,而刘氏在这方面是佼佼者,没有她豁不出去的,除非好处不够。
晚霞慢慢黯淡,袅袅炊烟徐徐升起,邵家人在地里还没收工,邵老头站起身歇口气,乍眼看到自家闺女,以为看错了,叫旁边儿子,邵老大抬头就认出自家妹子。
又是通寒暄。
到家都快天黑了。
隔壁赵家的人听到动静端着碗走出来,见是青桃母女两,脸色都不太好,却也佯装出笑脸跟她们打招呼,“青桃,来看你外婆舅舅啊。”
赵家老太太年后就去镇上摆摊卖包子,为此赵氏差点跟她撕破脸,上个月月末回家哪儿都没去,成天窝在家生闷气,此时看到穿了身圆领绣花棉衣的邵氏,心里更是堵得慌,哼哼哧哧回屋了。
两个儿媳对视眼,心照不宣地不说话,一晚上,所有人都垮着脸,老太太受不住,赶鸡回鸡笼后故意挥竿指桑骂槐,“鸡就是鸡,不要以为出去吃了几只蛐蛐就成老虎了,再不下蛋我把你给宰了。”
嗓门大得青桃坐在堂屋都听到了。
她外婆是个受不得气的,笑嘻嘻大声说,“还是俺闺女好啊,心疼我这个老婆子,你说你也是,来就来,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这布是城里的吧,摸着细软舒服,花了不少钱吧,这糕点看着就贵得很,我都舍不得吃了,怎么还有鞋啊...”
隔壁声音更大了。
老太太笑弯了腰,和青桃说,“我就见不得她颐指气使的嘴脸,正月里到处跟人说闺女孝顺,要接她去镇上住,结果还不是灰溜溜回来了。”
她不去赶集,不清楚镇上的事儿,只从村里人嘴里听了些。
赵氏给他儿子找了个干爹,对方看着文质彬彬,骨子里却是个坏的,借了赵氏的钱不还,拖家带口搬去府城读书,害得赵氏差点把铺子卖了。
闺女难得回来,老太太不想聊那些扫兴的事儿,问她们在城里怎么样,又问谭秀才功课如何,能考上举人不。
学问的事儿赵氏哪儿知道,只说谭秀才考得好,免了束脩。
老太太听了后合不拢嘴,“女婿年轻,假以时日肯定能考上举人,到时你就是举人太太,这辈子都不用在泥里刨食了。”
当初谭家上门她还犹豫过,谭秀才明明帮赵家女干活,怎么转而来她家提亲,赵家老太婆跟她说谭家跟赵家结不上亲就退而求其次选她家,嘲她如果有骨气就拒了,她气不过,偏要答应下来,哪怕膈应对方心里也舒服。
没想到,她闺女日子越来越好,隔壁那位却...
老太太握住闺女的手,“你是个有福气的,亲家明理,女婿待你好,子女又孝顺。”
青桃偷偷塞给她几串铜板,她没有数,却也知道好几百文,她心窝暖烘烘的,“你要帮女婿料理好家里的事,让他专心读书,不要辜负谭家对你好的。”
这种话邵氏每次回娘家都会听到,顺从地点头,“我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