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巫(江甯) 江甯 3146 字 5个月前

芳唯看了一圈,见外殿的里侧有几位姑娘,便对李玄度说:“先生,这边都是男子,我去里面看看。”

“好。”李玄度指了指四周书架,对赵珩几人说道:“你们也四处看看吧。”然后又指了指角落里的空位:“我去那边歇歇脚。”

赵珩觑他一眼,嘱咐道:“别乱走。”说着屈起两根手指现在自己眼前比了比,又转了个方向指着李玄度:“我可盯着呢。”

李玄度哭笑不得。

他缓缓踱步过去,边走边看着窗外风景,除了树木愈发粗壮繁茂外,这里的一切和许多年前并未有什么不同。

窗外有个青年在扫院子,李玄度隔着窗冲他招了招手。那人见了忙小跑过来道:“公子有何事?”

李玄度笑道:“没什么,只是想问问翰林学宫如今的学管大人是哪位。”

青年道:“是宋镜敛宋大人。”

“原来是他……”李玄度低低说道。

“公子认得宋大人?”

李玄度摇摇头:“算不上认识,只是有过一面之缘。多年前我曾游历国都,倒是常来翰林学宫,那时宋大人还只是位学士。今日重游故地,种种情景皆与多年前一样,忍不住心有感慨罢了。”

青年诧异的看了眼李玄度:“我们宋大人做学管已有十几年了,公子瞧着也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哦,是小人眼拙了。”

李玄度笑笑:“无妨无妨。”他双手撑着窗沿,看着窗外景色和来往学子,道:“翰林学宫矗立国都,却仿佛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青年也跟着望了望,叹道:“翰林学宫早已不复往昔那般文风鼎盛了。说起来若非我们宋大人坚持,朝廷起初是要关了外殿的,也有其他大人主张外殿不可无偿供学子读书。便是去书院也得交束的,没道理这样好的书凭白给旁人看。是宋大人联合一班老大人极力上奏,这才保下了翰林学宫。”

“我们大人说过,读书人是大周未来中流砥柱,培养越多的读书人,大周才能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可外人却只知利益当先,唉……”

这话李玄度听着耳熟,更早的时候这话是隐太子说的……

第52章

李玄度在国都游历的那年常来翰林学宫,偶有一次隐太子也曾到访此处,和一众学子谈论学问。只是隐太子在内殿,李玄度不是学宫的学子无法进入,只好不君子一把,翻墙而入。

学宫内殿有人轮值,李玄度只能躲在角落里,恰好可以听得清隐太子说什么,只是这个角度他只能看到隐太子一点背影。

隐太子无论学识气度在当时都是拔尖儿的,他启用陈青简,重用寒门士族,开放翰林学宫外殿,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得起好书,国都文风盛极一时,丝毫不逊大周最鼎盛时期。

那段日子,许多才能卓越的学子向隐太子进言,针对陈青简之法令进行修补润色,朝中也吸纳了不少刚入仕的年轻人,大周风貌焕然一新。只是陈青简和隐太子都有些心急了,很多法令过于严苛,把那些旧贵族逼急了。

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隐太子天纵英才,只可惜生不逢时。

“对了,宋学管如今可好?”

当年李玄度遇见宋镜敛的时候,那人已有三十多岁了,蓄着两撇小胡子,虽面相看起来刻板,思想却很活跃。当年他虽未明确表示支持隐太子变法,但李玄度知道他内心是看好隐太子的。

不过在宋镜敛看来,翰林学宫是供天下学子读书的地方,也只做教书育人之事,朝堂上的事儿他们不便掺和。虽学子们在进入学宫后难免会被各方势力拉拢,但学宫不可明确立场。这也是为何当年隐太子一案牵连无数,宋镜敛却能毫发无损的原因所在。

那青年听李玄度问起,忙笑着说:“我们学管好着呢,日日打拳强身健体,说话中气十足,和朝臣们打架从不吃亏!我们学管说了,他得活的长久些,只要有他在,任何人也别想打翰林学宫的主意。”

李玄度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果然,他还是这个脾气。”

“宋学管就在内殿,公子可要见见?”

李玄度摇摇头:“宋学管未必记得我,我也不好唐突打扰。若有缘日后自会相见,小哥且先去忙吧。”

青年躬了躬身子:“小人先退下了,公子若有其他吩咐随时召唤小人便是。”

初夏凉风轻拂,淡雅的兰香萦绕鼻尖,李玄度负手而立,微仰起头看着窗外那一角碧蓝苍穹上高悬的明日。和煦的日光透过窗棂的缝隙在大殿的青石地板上投下一道光影,他循着光线看过去,那束光正打在静坐读书的学子身上。

他恍然发觉,太阳虽只有一个,但光却无处不在,只要有缝隙,就会有光明透进来。翰林学宫也许就是大周的光明,只要大周还有像宋镜敛这样的人在,还有千千万万个学子在,就不能说没有兴盛的希望。

李玄度的目光最终定格在赵珩挺拔的背影上,他知道,阴暗腐朽终会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