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合用的粉碎设备,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了。
砸了一会,他去喝了一口水。
喝完水,李元霸去看灶头,已经干了,可以用了。砸出这么多胆矾,可以做一两次了。狐刚子法生产硫酸,李元霸也没有做过,经验不足,需要试验一下,还是先做一次的好。
把罐子搬来,放到灶台上。这灶头是专为这罐子设计的,垂直的内壁,还有一个台阶,罐子放上去,正合适。
小伙计嘴快,一见这罐子,忍不住笑出声来,讥嘲起来:“是哪个聪明人做的这种罐子?嘴向下,能装什么呢?”???
这种奇怪的罐子,不要说在唐朝,就是中国历史上也不见得能多出几个来。李元霸头一昂,嘿嘿一笑道:“我做的。”
等你见了功用就笑不出来了,李元霸不去分辨,把盖子旋开,朝里面一瞧,很干净,可以不清理。还是用布片擦拭一遍。
李元霸把胆矾倒在罐子里,用手扒平整。拿起盖子,旋紧,密闭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不会漏气,不过仍是不能马虎,准备工作做到头里去,没有坏处,预防为主嘛!
找来几块布片,端来一盆清水,把布片在不里浸湿,放到盖子边缘。即使有三氧化硫渗漏出来,也会给布片上的水溶解,不至于到处都是,污染环境。
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打一盆清水来,放在地上。再用砖头垫起来,让壶嘴伸进水里,直到进入水里四五寸,这才作罢。
硫酸的制造方法很多,用铅室法生产硫酸,是十八世纪的事。在古代,生产硫酸有两种方法最为著名,一种是公元八世纪,阿拉伯炼金家贾比尔把硝石和绿矾放在一起进行蒸馏,得到“矾精”,其实就是硫酸。
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唐朝炼丹家狐刚子通过灼烧胆矾,得到硫酸。这一方法大致可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加热之后,五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成为硫酸铜。第二步是硫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和三氧化硫。第三步就是让三氧化硫和水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
分解之后的三氧化硫通过壶嘴进入水里,就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最终生成硫酸,是以李元霸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