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另外之路

孔颖达也都晓得儒家考究的教化百姓,希望经过教化百姓来停止让百姓走向了仁德,到达儒家所希望的人人都是品德高尚的。

可是后果却不尽人意,由于百姓很多绝大部分都是不承受教化,最初还是为了利益而拼命,而去做各种不仁不义的事情。

所以孔颖达也都十分头痛,历代儒家也都不晓得如何处理,如何让百姓承受教化,这样才可以让百姓成为都是十圣人。

“让全体百姓都做到这个仁德?

那是在实行‘共主义’了,在现代基本不能够有这种世界。

在生产力缺乏的状况指望人人都讲道德,都不为利益所动心,这个是不能够的。

别说当你不行,如今也不行,哪怕再过五千年都不行。”

李元霸想道。

在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之下想要保证所谓的仁德,这个是无稽之谈的。

仓廪足而知礼仪,这个不是随意乱说的,相对是有深入执政经历才有的名言,可是现代的儒者却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了。

真正想要处理立功的成绩,归根究底还是开展生产力,让百姓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才干保证不动乱,这个是最根本的。

不过,目前孔颖达这么幻想,李元霸当然不好跟他们讲什么开展经济的实际,这样跟孔颖达讲这些也都没有任何方法。

“孔学士,我以为想要让百姓真正的能明白礼仪,真正的明白仁德,短时间之内是不能够的。

这个乃是我们一代代圣人门徒所追随的,可是却相对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完成的。

我们与其去指望让百姓明白礼仪,我们不如尝试树立底线。

也就是通知百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仁德的底线,是相对不可以做的。

一旦做了,那就要承受惩罚,这样才是真正的稳定了底线。”

“只要稳定了天下万民的品德底线,那才可以真正的逐渐提升教化。

假如没有一个底线,百姓不晓得什么事仁德的底线,那最初一定是做事毫无底线,这样自然也就礼崩乐坏了。

我以为当年圣人强调了‘礼’,可是却没有可以真正的做出惩罚,没有可以有才能关于那些严重违背了‘礼’的人停止惩罚,这样乃是最大的疏漏。

天下任何人违背了‘礼’,可是却没有能真正接纳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