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一人灭国

他只是能够作为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却绝对不能够作为一个决策者。”

李元霸说。

王玄策虽然说什么远交近攻,可是从他“一人灭一国”的作风来看,明显不是一个真正懂得远交近攻的人。

当时大唐应该“近攻”的是吐蕃,并非是印度。

他恰恰相反,远攻近交。

大唐吐蕃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其实好比秦国、晋国还有当年的郑国的关系。

秦国和晋国联手攻打郑国,后来眼看郑国要灭亡的时候,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让秦穆公退兵了。

烛之武的理由很简单,那也就是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秦国不可能直接统治郑国,那受益者反而是晋国。

晋国吞了郑国之后,实力必然会增加,那个时候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之后必然会对秦国开始进攻。

相反,如果留下郑国,郑国将会在背后牵制晋国,让晋国无法能去和秦国开打。

而印度也就是类似于郑国,如果留着印度那吐蕃将会后顾之忧,不敢对大唐开战。

可是王玄策却灭了印度,这样等于是给吐蕃这个敌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了。

秦国和晋国可是关系非常密切,有着“秦晋之好”的说法。

可是他们之间也都在互相暗中捅刀子,所以说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个王玄策没有看透这一点,更是没有真正体会当年烛之武退秦的精髓,所以才做出了这种虽然出了一口恶气,可是却对于国家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很大害处的事情。

“当年王玄策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灭印度,而是去帮助印度君王复国。

他却把那个篡国者的行为定性为了整个印度的罪行,这样不但等于是间接承认了那个印度篡国者的合法统治,这样反而会把那些篡国者的反对派逼~迫他们站在了篡国者那边。

当面对外敌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被迫一起共抗外敌。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