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 第四百三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53 事情……

总之,三人玩的很尽心,直到年底贾敏喊停,才回到巡盐御史府。

热热闹闹过完一个年,元宵过后,苏叶收拾好行囊,带着一个小厮一个丫鬟准备出发。

林如海担心她的安危,劝他多带一点人,好歹把侍卫带上。

苏叶失笑,让自己漂浮在半空中,足不点地,转瞬就来到林如海身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伤到我?”

“即便如此......”小心驶得万年船,林如海想如此说,可想到对苏叶来说,估计保守秘密才是现下最要紧的,这才咽下不提。

其实以苏叶现在的功法,不带人才是最方便,也最安全的。

然这两人不一般,带着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伺候她,而是为了传信用的。

他们负责苏叶对外居中联络,无论她走到哪里,都需要了解事态的发展,不能因为游历,就万事不管了。

因此即便累赘,她还是需要带上,不然每到一处,她亲自去找联络点取消息吗?

“好吧,那你路上小心,”林如海嘱咐道。

苏叶点头,摒弃掉贾敏准备的大部分行礼,只放了一些日常必须,一辆马车能装下的即可。

和林家人告辞,这次她架着马车出发,先回姑苏。

小厮春景负责驾车,丫鬟春来与她一起坐在马车里。

这马车是经过专门改造的,用了空间偷渡出来的弹簧和轮胎,加上独特的设计,又平稳又舒适。

外面看着马车不大,其实内部空间很充足,还分了内外两间,外间有桌子,可以用来办公或用餐,内间有床榻,可以休息。

乘马车去姑苏,比坐船的时间要长一点,需要三天半才抵达。

不过因为不赶时间,周泰的婚礼定在一月一龙抬头,还有十来天,因此她拐到周围几个县去游玩了。

等真正到姑苏,已经是一月初一了。

没有回林家,直接住进了周家,周泰见到她来,又高兴又埋怨,“不是说十天前就出发了吗,怎么现在才到,害得我还以为你出什么意外了呢。”

“能出什么意外,”苏叶失笑,“我给你的信中不是说了,要在周边游玩,会赶在你婚礼前到?”

“那也不能就提前一天吧?”周泰觉得她就是故意的,肯定是不高兴自己能娶妻,而他只有十一岁,离成亲还远着,不高兴了。

“哈,”苏叶翻了一个白眼,“看在你是新郎官的份上,高兴就好。”

两人说说笑笑,一同去拜见了周父周母。

周父是个温和的性子,说话做事慢条斯理,反倒是周母,风风火火的。

一见到苏叶,立刻眼前一亮,“好灵秀的公子,你明日要不要陪我家三儿去迎亲?”

这么好看的少年,穿上红色,一定相当亮眼,让外面那群人看着,可太有牌面了。

“不错不错,林兄来的这么迟,必须补偿我,就罚你陪我去迎亲!”周泰高兴道。

“难道是你怕被为难,带我去帮你写催妆诗的?”苏叶调侃道。

周泰脸上一红,“胡说,我已经写好了,定不比你的差,不信我念给你听。”

“诶,”苏叶立马打断,“你的催妆诗自然得念给新娘听,让我提前听了算怎么回事,这事我答应了。”

“那太好了,快去给林公子准备衣服,”周母高兴吩咐道。

第一日,苏叶果然穿了一身红,虽然不是大红,可站在新郎身边,亮眼极了。

得益于她的好相貌,叫姑苏所有来看热闹的人,都记住了这神仙一般的少年。

“那是谁?站在周六公子身边的,也太好看了吧?”路边看着迎亲队伍走过的百姓议论纷纷。

“他你都不知道,去年的解元,林家嫡支大少爷,”旁边人不可思议道,“放榜的时候你没来看吗?”

解元公这么一副好相貌,但凡看过的人,都该记得才对。

“哦哦,原来是他啊,那怪不得了,去年秋闱,我还在外地呢,回来就听说出了十一岁的解元,天纵奇才啊!”

“那可不,真不愧是林家培养出来的,簪缨世家,书香之族,果然不同凡响。”

“不知道哪家小姐有幸,能嫁给他,那可真是祖上积德了。”

“这才华人品,就是公主也尚得,听说当今陛下与皇后有一公主,说不定等林小公子考上状元,也被点为驸马了呢。”

“是是是,林家好福气,有如此优秀儿郎。”

“周家也不差,今天的新郎官可是亚元,明年春闱,妥妥能成为进士。”

在一路这样的讨论声中,迎亲队伍终于来到新娘妙玉的住处,从她师傅手里接过新娘,这才绕另一条路,赶在黄昏前回周家拜堂成亲。

拜天地后是热闹地入洞房,闹闹腾腾一直到凌晨才消停。

第一天一大早,苏叶等新人敬完茶,提出告辞,正式她的游历。

她先是一路北上,从山东到河北,绕过京城,直接往更北边的东北三省而去。

这里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处温带和暖温带范围,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导致人口稀少,土地开发面积少。

以往这里只开发了畜牧业,尤其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时期,牛羊马匹成为主流,粮食种植较少。

之前粮商会成立,为了更好更多的种植粮食,粮商会在这里购买了大量土地,顺便从各地购买了一批耕农和工匠来这边开发。

加上苏叶研制的合适器械,让大片大片的荒地变成良田。

顺便的,他们也招收当地人,以极为优厚的价格,雇佣他们进入庄园工作。

这里的庄园可不同于江南,一两千亩已经是大庄园了,更多是修建了美轮美奂的园子,供主人休闲。

东北这边的庄子,是骑着马跑出去一整天圈出来的,包括了低矮的山林,土地和河水在内,上万亩打底。

如此大的面积,即便有器械,也需要无数人劳作。

从中原或北边一带买人送过去不现实,只能与当地百姓合作,给他们比较高的工钱,提供食物和住宿,保证他们的收益。

起初只有大楚百姓,冲着高收益来,渐渐的就连北边小部落的人,也愿意过来做工。

发展到现在,很多小部落加入其中,他们和大部落不一样,争抢不到水草丰茂之地,往往只能捡别人剩下的,因此部落一直发展壮大不起来。

这也就算了,最难熬的冬天,不仅天气寒冷,食物也变少了,要是气候恶劣一点,好不容易养大的牛羊马匹,也会一批批冻死。

即便他们在草原生存经验丰富,也很难避免冬天一到,就减员的情况,老人孩子,体弱的女人想要熬过一个又一个冬天,总是很艰难。

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放弃部落的老人,只为省下口粮给孩子,毕竟孩子代表了未来。

可自从粮商会的庄子招人以来,那些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粮商会和他们签订的不是主仆契约,而是雇佣协议,但时间比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年,长的达到一十年。

五年的可以提供食物和集体宿舍,属于东北大炕的那种。

粮商会很大方,到了冬天允许他们在庄子的山上砍柴,顺便还会低价售卖给他们一批蜂窝煤。

这种煤易燃烧,且持续的时间也长,每晚放上几块,再加上一些木柴,就能保证炕一晚上过去都有热气。

另外白天需要干活,他们每年都能领到两身棉衣。

吃食上也不吝啬,播种和丰收这种劳动强度大时,每天都有肉,加一个蔬菜和咸菜汤,几个大馒头,足够吃饱到撑着。

工钱更是一月六百文,这个价格作为重体力活,比江南可能少点,可对于当地游牧民族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一个月的工钱换成盐,都够一家七口吃上一整年。

换成以前,他们哪敢这么吃盐。

草原上无论盐,还是茶,都是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

而粮商会作为一个大商会,虽然以粮食交易为主,但不代表他们只能买到粮食了。

其实粮商会的仓库,储存了各种物资,像盐,茶叶,糖,香料等等。

草原上的人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往往用的都是奢侈品的价格,而成为庄子的雇工后,就可以从粮商会内部购买,价格比边城市面上低一点点,放到草原上就足够低廉了。

每年庄子的管事,都会询问众人需要的物品,在十月间发下去,让他们能托人带回自己的部落。

因为这样看得见的好处,一些小部落会送青壮年过来,让他们帮忙打工。

这也是五年契的由来,然而后面渐渐发展,那些青壮年不愿意回部落了,每年迁徙,冬天穿不暖吃不饱,那过的是什么日子。

他们在庄子里过的可好了,吃喝不愁,还有工钱拿,只是需要使力气罢了。

可庄子也不是一味压榨人的,只农忙的时候累一点,大部分时候都是分配好,该上工上工,该休息休息,感觉比他们每日牧羊走出很远,也没累多少。

他们日子过的舒坦了,就想要把家人也带过来。

家人自然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女人,自己一人可以住大通铺,带着家人总不至于还住大通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