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堂屋这里,虽然门口挂着厚厚的门帘,窗棂上也糊上了里外两层窗户纸,却还是有些凉飕飕的。
毕竟还有十几天就过年了嘛!
要是能把屋子弄得更暖和点儿就好了。
可惜这时候,既没有锅炉,也没有暖气片,更不要提电暖气、电褥子了!冬天想要取暖,只能依靠火炕、炉子,和炭盆,简直太难了。
对了,还有热水袋的前身:汤婆子。
只是汤婆子也很贵的,跟手炉一样,是大户人家的专属,泥腿子们根本用不起。
吃完了早饭,梨花和五郎起身捡桌子的时候,大厨房那边的争吵也结束了。
因为姜氏听了儿女的劝,没过去找骂,两妯娌越吵越厉害,甚至动上手了,不但彼此推搡起来,还打碎了一个碗。
打破碗的声音惊动了老太太周氏。
周氏把两个儿媳妇儿挨排儿骂了一顿,之后还把俩儿子也拎了过来,训得俩人脸都涨成了紫茄子。
闹了一早上,让别的房头看了笑话,又累又饿,肚子咕咕叫,老二和老三也气得七窍生烟,老二媳妇孙氏和老三媳妇吴氏,总算消停了。
周氏让孙氏和吴氏在大厨房里罚站,自己亲自动手,用大锅下了点手擀面条,老两口儿和夏玉娇三个吃了。
二房和三房都聚到大厨房,用剩下的面条汤就着冷窝头,对付了一口。
周氏冷眼看着,一声不出。
看到每个人脸上都火辣辣地,像被撒了把辣椒面似的,周氏才开口,喊了二郎跑腿,到村里请了泥瓦匠老陈过来。
吩咐几个分了家的儿子,自己挑地方,隔厨房、垒灶台。
至于大厨房,平日里就归老两口儿用。逢年过节或者其他需要聚餐、请客的日子,谁要用,谁再去跟老两口儿商量就是。
不过,老太太周氏虽然出面请了泥瓦匠回来,这工钱,却是要各家自己承担的。
新鲜出炉的掌家主妇们,刚分到手的银钱,还没有捂热乎就要往外掏,一个个心疼得什么似的。就连姜氏,都微微有几分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