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稻花年纪还小,离出门子还早着呢。就算她十五岁嫁人,那也是六年后的事情。
倒是不必担心她把这些生意都带去婆家。
要不是菱花实在太小了,衙门那一关过不去,夏有田和姜氏还想把家里的生意,都放到菱花名下呢。
夏家人在吉祥县过的第一个新年,是在那套租来的大杂院里过的。在一起过年的,除了夏家人,还有胡家人、赵家人。
经历了漫长的一路奔波,三家人的关系密切了许多。但走得近了,彼此之间,难免会产生些摩擦。有些人当场发了脾气就没事了,也有些人,就记在了心里。
大大小小的隔阂,就这样留下来了。
这段日子,三家人一块儿看田、买地,原本是一处行动的,结果夏家人动作快,已经先找到了合适的地,胡家人和赵家人,难免觉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三家人约定好一块儿买地之前,也是说好了的——若是遇到那种合适的大片地块儿,需要三家合力才能吃下的,才三家一起下手。
因此,胡家人和赵家人,见夏家人虽然先动了手,买下来的田却不算大,倒是也不能明着抱怨什么。
只是,这心里的酸涩,虽然说不出口,却是实打实地梗在那里,让人难受。
后来,胡家人和赵家人也纷纷买了些零散的土地——他们倒也不是不想买整块的,可那整块的土地,要么面积太大了吃不下,要么太贵了不划算。
倒是这种零散的地,东一块、西一块,有钱人家看不上,反而适合他们这些小门小户。
不过这样一来,三家人就都分散开了。原本打算继续在一处生活,报团取暖、共同进退,却是做不到了。
当然,比起外人来,他们到底都是从北关村出来的,彼此之间还是会互相照应,会互相联系,会互相帮衬。
只是做不到原本计划中那样亲密而已。
胡家人已经定下来,半年以后就要搬走,搬到乡下去。而赵家人还打算继续在这大杂院住着,不愿意离开吉祥县。
老两口儿一边张罗着包饺子,一边跟儿子、儿媳妇们,说起来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三句两句,就拐到了自家人身上来:
“咱们家也得琢磨琢磨,要在这地方住多久,半年以后搬不搬?”
夏家的事情,也有许多变化。
老两口儿买下来的田,已经决定由二房种了。二房两口子因此很是得意。三房、五房暗地里叹息,这副做派,怕是要把大郎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