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本来就不畏死的他们,会让大汉兵不血刃就拔掉这些豪右。更大的可能,是这些豪右会死在他们家族的私兵部曲或者徒附僮客手中。
自然,如此做法,会让河西走廊在短时日内,陷入杀戮遍布的动荡中。
甚至有人趁乱而起,挥舞的刀矛不仅仅是面向豪右。
就如昔日高帝刘邦以“千金、邑万户”购霸王项羽之头一样,项羽自刎后,有军法约束的汉军在争夺尸首,临阵自相残杀者有数十人。
利益是能让人罔顾一切法度禁令的。
这也是丞相诸葛亮,在问及郑璞心中所思时,先行摇头叹息的缘由。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从讨南中归来后丞相就知道,郑璞思考问题的角度,永远都是想着如何将朝廷的利益最大化,根本不会顾忌自身名声或他人死活半分。
是故,当郑璞细细说罢对策,丞相便不由陷入了沉默。???c0
非是觉得,郑璞对那些豪右过于苛刻。
既然那些豪右不愿意迁徙,那么对大汉而言,河西走廊的格局就是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
有逆魏在侧虎视眈眈,选择破而后立,就是朝廷的最佳之选。
也不是担忧如此诱发黎庶动乱,会导致日后“破后不立”。
那些推翻旧豪右变成新豪右的黎庶知道,唯有站在大汉旌旗下,他们才能得到世理的认可;唯有为大汉而战,让逆魏不再得返河西,他们才能将博得的富贵传给子孙后代。
其实,丞相沉默中所思考的,并非是郑璞河西对策的优劣。
因为对郑璞的阴狠,丞相心里早有准备。
所以,甫一听罢,心中便认可了。
毕竟昔日郑璞诱发萧关大疫的计谋,可比如今河西对策狠戾多了。
某种意义上,丞相与郑璞是一类人。
只要能让大汉还于旧都,丞相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必要的时候,亦不惜被千夫口诛、青史笔伐。
只不过,在自身的品德与操守下,丞相从来都没有去思虑用上阴狠的手段。
这便是丞相陷入沉默,兀自蹙眉而思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