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则日后伐蜀势如破竹。
但若败了,则是雒阳衮衮诸公将不复再有鏖战之心、将士不复再有死战之锐,黎庶亦会对魏得天命之说嗤之以鼻。
而身为雍凉都督的他,将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罪人,被青史钉死在耻辱柱上。
安能不兢兢业业!
焉能不对逆蜀的一举一动严加防范、对久负奇谋策算之能的郑璞忌惮!
不过,当这把利刃现出踪迹了,司马懿便不觉得可畏了。
魏国终究是占着兵力优势的。
且司马懿亦自认并非智迟之人,在得悉郑璞督兵从扑擐县沿着乌鞘岭而来后,不可能意料不到其战略意图所在——不从乌亭逆水河谷进发与蜀魏延部合兵,彼兵锋所指,无非乃贺兰山以南的屯田处罢了!
攻其必救,意在围魏救赵嘛。
何足道哉!
谷惥事实上,司马懿在别遣郭淮前去攻打鹯阴城塞时,便思考过胡遵与邓艾部南下后贺兰山以南守备虚弱、是否会被逆蜀有机可乘的问题。
毕竟,昔日凉州失纲时,连北地郡的羌胡部落都能奔赴千里在陇右围困冀县,何况享誉已久的西凉铁骑呢?
明知如此,但却还执意为之,非是司马懿无奈之举。
而是他故意为之!
在他心中并没有冀望过,魏国能正面将鹯阴城塞攻破。
类似这种孤悬在外、唯有精锐士卒戍守的坚城,是不存在士气崩溃、将士贪生怕死而降之事的。
无须质疑这点。
有汉以来四百年,这种事迹并不鲜见。
司马懿对攻取鹯阴城塞的冀望,乃是将之困到粮秣耗尽,坐等不攻自破之时。
亦是说,他故意让贺兰山以南守备虚弱,乃是诱敌之计罢了。
盖因他的战略初衷一直没有变过。
围点打援、侵扰河西以及诱敌深入等,一切都是为了消耗逆蜀的战争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