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今魏军进发庐江郡不过是个幌子。
曹叡真正的意图,乃是行瞒天过海之计,让魏国大军得以兵临濡须口。
濡须口,乃是指濡须水(今裕溪河)南下入长江的河口,而并非是另一连接巢湖的口岸。
如若说依着南淝水修筑的合肥城,乃魏国御江东的重镇;那么,江东在濡须水中段(流经濡须山与七宝山中间的山隘口)修筑的坞塞,便是东吴的命门。
两者的战略意义,如出一辙。
因为在平原地区流淌的大江大河,容易因泥沙堆积或河流改道在河道中央形成沙洲岛屿。
濡须口周边就是如此,不乏江心岛(沙洲)。
正值冬季水浅之际,长江两岸与江心岛的距离缩减,极大便利了进攻方跨江。
如果魏军攻破了濡须坞,便可以小舟船将精锐兵马占据江心岛,然后再以蛙跳式的进军在大江东岸建立桥头堡,就可以复制潼关之战时以浮桥渡过渭水的战术——形成借肋浮桥将濡须口-江心岛-东岸桥头堡三者连为一体,构筑一条进入江东的通道,让大军很快就能渡江与东吴在地面鏖战。
如此,魏国饮马江东,便是指日可待了!
毕竟,以士卒平地野战的战力而论,江东焉能敌魏国?
是故,只要魏国大军临濡须坞,不管是兵困寿春城的陆逊、在勺陂的全琮抑或屯兵在合肥新城的朱桓分部都要仓皇赶回来。
没办法,如果他们赶不回来,那就回不去江东了。
以现今江东将兵力部署在江北,以及精锐水师进入了巢湖以及勺陂,留在濡须坞的兵力已然寥寥无几,是无法抵御魏国以大军疾袭的。
他们若是不能及时赶回来,将会被隔绝在北岸,沦为待宰的羔羊。
且以江东父死子继的士卒私有制,各部将率一旦见事不可为、面临势穷将覆灭时,举军叛吴入魏者将比比皆是了!
这样的战术,并不是曹叡自筹画的。
乃是沿用了昔日魏武曹操在世时,进攻江东的战术。
那时,江东的大军并没有深入江北至淮水南,且精锐水军悉数聚拢在此处横断大江南北,故而令魏武的谋划无法实施、无功而返。
现今,时机已然矣!
这便是曹叡不取满宠筹画主要的缘由:他要完成魏武未竟之功!
而且,从舒县无强口沿着巢湖畔至濡须坞一路上沼泽丘陵密布,如何克服这些不利行军因素、保障魏军可得骤临之奇,曹叡在定策时便有了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