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景云财经引入了万众基金入伙,周景辞也不可能跟巨立教育硬碰硬。
无论是易购还是景云财经,经营模式与巨立都有着天壤之别,更何况,他们根本没必要硬碰硬。
在内卷如此严重的东亚社会,无论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应届生,都普遍存在着利用假期提升自己的想法。
只是,网络上一直缺乏一个专业的平台,引导他们学习实践经验和职场技能。
为了充分提升景云财经的日活和流量,周景辞在原有的论坛版块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打卡部分,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打卡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用户可以组建自己的小组。
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相比拼,小组间也会有小组间的比赛。
与此同时,巨立集团利用了自身在社交领域的先天优势,通过各个子产品之间的互相关联,以最大速度实现了巨立教育的社交性。
然而,消费者对巨立教育却并不买账。
巨立教育的老师以国内外高校年轻的硕士毕业生为主,他们虽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未尝与实践相结合,或者实践经验较少。
而景云财经的讲师却以兼职为主。
这些老师们大多是企业内的资深财务经理财务总监、事务所内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基金经理、咨询师、乃至银行管理层……
他们授课的落脚点并不在于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景云财经的课程是对大学里专业课程的补充,而不是重复。
相反,巨立集团却试图做理论教育,与更为专业、老牌的财经网校硬碰硬。
在景云财经稳步前进的同时,巨立教育却节节败退,广泛营销带来的红利如水中月,镜中花,像泡沫一样,飞着飞着就破了。
巨立教育的付费课程销量惨淡,大面积发放优惠券虽能带来短期的流量,可课程在用户心中的分量却大打折扣,以至于留存下来的消费者不足一成。
而景云财经课程价位虽不算太高,却极少打折扣,一来是为了保持消费者心中的定位,二来则是试图用实打实的金钱,刺激消费者将课程学下去。
免费的课程未必是好的,只有切切实实花出去钱了,用户才肯认真学。
然而,随着用户的增多,景云财经论坛内帖子的质量也在迅速下滑。
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运营人员已经很难把控、引导论坛内的环境了,大面积的广告、引流、钓鱼层出不穷。
于是,迫不得已,李雲又在App内增加了审核的步骤:用户发布的帖子先由系统识别是否含有屏蔽词,而被屏蔽的帖子会经由人工二次审核,由审核人员决定是否放行。
可是,审核制度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人工审核的时效性,许多触发了屏蔽机制却不涉及违规情况的内容无法及时发布,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审核机制一经出现,就有不少人对它表示不满,甚至有人在论坛中发布大量水贴,而这些水贴又进一步影响了更广泛用户的体验,于是,越来越多的不满挤在论坛中。
而等到第二天工作人员处理的时候,论坛已经被刷屏好几页了。
同时,论坛中水漫金山的情况被无数人有心人截图发到了微博,于是,越来越多的谩骂涌入……
周景辞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迅速安排IT部对这些用户进行检查与筛选。
最后,IT部发现,最先在论坛内煽动情绪、发布大量垃圾水贴的是几个新用户,注册时间皆不满三天,既没有听课记录,也没有买课记录,更不曾在论坛中讨论过有营养的内容。
就仿佛这些用户根本不是为了景云财经的内容或平台来的,而是专诚找茬带节奏的。
察觉到他们有备而来后,周景辞立即决定封掉这几个新号,同时,安排审核人员快速处理无关内容,并发送新的财经热点,面试经验,引导论坛恢复以往的风气。
经过一整天的工作,周景辞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没成想,当晚,这几个被封号的人竟跑到微博大倒苦水,甚至还向营销号投稿,声称景云财经无视消费者利益和诉求,随意封号。
论坛内的风向,公司尚且可以引导,可这件事竟发展到了微博上,颇有些无法控制的趋势。
由于景云财经流量相对较小,知名度不高,所以就算营销号齐齐发出的黑料也迟迟没有登上热搜,可任由这样的污蔑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景云财经的声誉。
于是,周景辞和李雲几经思考,决定明天一早就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原原本本的发布出来,并由律师开出律师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