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夜阑走出去一看,都是熟人。
长者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前来就任知府一职,都是四品,并不算升迁。只是他祖籍在江南,到老了还是希望能落叶归根,便应承了这一职位。
而年轻一些的人,正是王桂生,因与皇上政见相合,受到赏识,此次正是用人之际,他刚正不阿的性子就正适合如今的江南,便将他派到丕县来任知县一职。
“赵大人。”王桂生率先注意到赵夜阑的身影,行了一礼。
“不必多礼。”赵夜阑走上前,将他们二人引到后衙去商讨旱灾一事。
“在来时的路上,将军已与我们沟通过情况,有任何吩咐只管提就是。”王桂生没想到自己刚上任,就面临这么大一个难题。
“你来的正好,等会你在府衙拿好官印后,就带着你的人去丕县,顺便带走义舍里的三百人。路线我已经规划好了,你们争取不要让任何人掉队,我会安排运送干粮和水的人来接应你们。”赵夜阑道。
“到达丕县后呢?”
“你再安排丕县的官兵将这些人送到渠州去,银子我清点好了,你到时候给官兵们多付些银钱。再去隔壁县的赈灾点通知负责人,往北边挪一点,接应上这些人。”
“好。”
赵夜阑又将丕县目前的情况告知于他,王桂生颔首,讨论完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去领官印,然后又跟着他一起去义舍带人。
义舍里的人一见赵夜阑来了,全都涌上来,热情又期盼地喊着赵大人。
王桂生一不注意,就被人挤到了旁边,而赵夜阑却燕明庭护得好好的。
“安静下来,听我说,现在我们会先带三百人离开这里,送到渠州去,谁愿意去?”赵夜阑说。
大家渐渐静了下来,一时间没人说话,因为他们舍不得离开,在这里找到了活干,还有吃有住,一时半会饿不死。谁知道离开这里,出去会不会面临死亡?
“渠州拢州那边没有干旱,但是淮州这里就说不准了,再熬下去很可能会把这里最后一滴水也抽干了,到时候就只能等死。趁现在还能勉强维持水源的情况下,离开才是更好的选择。你们放心,路上会有人给你们送食物和水,不会抛下你们不管的。”赵夜阑说完,四处看了一下,将王桂生拉到旁边来,道,“这位是新上任的丕县知县,他也会和大家一起离开,这样你们可以放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