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行李太多耽误了, 别急,再等等。你看那几个站姐, 人家比你来得早多了, 负重站着, 还一脸精神振奋呢, 别丢人呀。”
“我我我第一次来接机, 想问一下遥哥收礼物吗?”
“不收的,遥哥从来不收礼物。除非你直接送明信片或手写信件之类的, 泉姐酌情会帮忙收, 礼物什么的真不用。”
“妹子你是才入坑的吧?”
“是啊,去年看遥哥的电影被圈粉的!怎么看出来的呀?”
“连我们接机的基本原则都不清楚, 怎么看都是没有好好做过功课的呀。而且一看你就没经历过和对家神仙打架的时期, 应援的规定都是很早以前和对家粉撕出来的。”
虽然蔺遥和烛茗的粉丝时常因立场不同而互相伤害,牙尖嘴利地有来有往, 像极了他们的偶像们,但两家都不可否认的是,长达十年的针锋相对, 蔺遥和烛茗对自身和粉丝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和风气,帮助两家走上了良性的粉丝运营道路。
当初,粉丝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两边都有个别大粉凭借地位和优势,骗取应援众筹的资金,结果遭到对家粉的猛烈嘲讽。
不可否认,“粉丝行为偶像背锅”,对于路人而言,粉群的集体负面声音非常容易让人对艺人本人产生消极的厌恶态度。嗅到苗头的两家粉丝立刻从互相嘲讽中抽身,转而自发完善内部的组织和约束,速度之快,叹为观止。
起先是众筹资金与消费明细的透明化,接着是各大应援站精简应援方式,应援物品循环利用化,再到后来烛茗家提倡环保应援,能不花钱就不花钱,低调佛系到从不参与重大场合中的粉丝灯牌大战,而佳肴们为了超越烛火,索性提倡零应援,转向用公益和志愿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应援。
这样的举动曾被别家人群嘲是“哗众取宠的作秀”,而在外界共有的有色眼镜面前,一贯喜欢在网线两端互相打架的两家,态度出奇一致:不理会,不纠缠,不声张,默默把这样的习惯坚持到第十年。
他们和对家粉丝的攀比才算是真正意义的攀比,其他声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十年间,烛茗成立了自己的公益基金,蔺遥现身或参与了自家粉丝的每一项公益活动,都没有铺天盖地的通稿褒扬,也没有刻意去加热话题,但行好事,无需瞩目。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出来了出来了!!!”
就在老粉认真给身边的新人粉丝做着科普和前情提要时,前排拿着望远镜的姑娘突然叫了起来。原本还在懒散闲聊的粉丝们,瞬间精神抖擞,宛如向日葵田一般,齐齐将头转了过去。
只是,随着偶像由远及近走来,他们发现好像哪里不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