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龚姚尧完全被禹周的气度迷住,刚想鼓掌时,突然听到后面的椅子声。回头看去,居然有不少人原地站起激动地鼓掌。

这意思是禹周的汇报非常成功吗?龚姚尧茫然,也跟着大家一起拍手。

主持被大家带动起了情绪,刚一问有没有问题时,台下霎时举起了许多手臂。

“没想到禹周这么受欢迎。”主持人调侃,算是为之前的冷清做了合理的解释,他看了看下方的人群,正好看到龚姚尧的方向,“这位外国朋友有问题是吗?对,就是那位黄头发的男生。”

居然点了坐在龚姚尧前面的黄毛?龚姚尧忍不住皱眉,目光就被站起来的黄毛挡住了。

直到前方的人,叽里咕噜说了一连串带口音的英文后,龚姚尧才恍然大悟——禹周没有翻译耳机啊,怎么回答?

龚姚尧有些着急地看向讲台,果然主持人也发现了禹周耳朵上的空空如也,他主动拿起话筒:“禹周好像没有翻译机,有哪位朋友借一下……”

站在一旁的禹周却淡定地招了招手:“没关系,我听懂了。这位朋友,你提出的问题与我今天的汇报的内容联系其实不大,不过我还是可以回答。你疑问我一个本科理学院的学生,怎么有资格站在这里,中华有个成语叫‘学无止境’,我们是一个好学的民族,相信你也听过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童故事,我的年龄在这个讲台上,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不是最大的,也自然不会是最小的。

“至于学科问题,我想借用一下今年五月时,张希院士在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的讲话。他向我们展示了化学的新动态和趋势,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化学内部各个二级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大学期间的学科,更多的是为学生展示各领域的入门学识,而一旦学习下去,我个人一直认为,学术界是没有学科边缘的。”

禹周巧妙地为大家解释了问题的核心,接着礼貌又严肃的回答,更是给他赢来了第二次掌声。

主持默默松了口气,幸好禹周会说,不然他这个点名提问,下场后怕不是要挨骂。之后他就不敢乱点了,目光扫过前排的几位院士和教授,惊讶地发现一直不怎么提问的庞教授居然举手了。

主持急忙把话筒递给了庞教授。?“禹周是吗?你今天的论点很有趣,其实和我手边的一个项目研究方向有共通之处……”

庞教授的话说得很是淡然,却惊了在场的不少人,别看这句话不多,代表的意义却非同凡响,这是一支抛向禹周的橄榄枝啊——庞教授是谁?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化工界,说话都有一定的分量,今天能当众招贤,只要禹周点点头,他后半生就顺风顺水了。

多少人,排几个月的队,拿着自己的项目方案,庞教授可能只看个开头就会把人赶走。

和禹周一起来的同校导师和校友,有羡慕也有感叹,可却没有感到出乎意料。

“谢谢庞院士,可是今天的内容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我的导师谢超凡、学姐陈淼、学长秦志勇、助理杨嘉和龚姚尧,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