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看钱份上,没办法。都是要混饭吃,与其去做其他乱七八糟的事,他不如还是演戏。

昭阳以为试镜通过就是签合同、等开拍了。没想到试镜过后两天,剧组的工作人员突然联系他,说大家一起吃饭,让他也去见一面。

昭阳眉头一皱,知道事情并不简单,多问了几句,大家是谁,是不是只吃饭见面,不签合同。对方语焉不详,说合同的事还可以再细谈。

昭阳明白了大半。

饭局没去,这个角色也不了了之。昭阳很识相地没再去催,心里并不觉得有多遗憾。

有时绝望反而是另一种心安。那之后,昭阳一日三餐,足不出户,每天补电影,晚上看看书,同时留意着有没有新开的影视项目。

昭阳不是科班出身,当初是靠天赋一鸣惊人,并不觉得自己比同行差。直到入行几年,他才意识到这一点对他影响有多深。长期的专业浸润造成的差别其实很大,特别是那些从文化、艺术积淀深厚的世家大族出来的孩子,骨子里的气质就不一样。

昭阳靠着微电影拿了最佳男主角就入了行,后来堪称野蛮生长,什么都不懂就又去演了偶像剧,组男团,上综艺……多演了一些剧,多接触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后,昭阳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他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有很明显的短板。

那之后他开始有计划地自学。看书,在网上看名校公开课,去S市的影视学院蹭形体课、表演课,抓住各种机会观察生活,以及最重要的,拉片。

各种电影节历届获奖电影,经典电影,高分电影,名导电影,一张张片单列出来,一部部看过去,自己练习写人物小传,细细体会角色的人物弧光。

这样拉片的效果是,不仅会看到演员怎么表演——细微表情、肢体语言、台词节奏,还能感受到导演的视角和思维——布景、打光、构图、叙事手法。

即使是同样的演员,同样的表演,以不同的技巧和风格来拍,哪怕有时候只是换一下镜头的型号和位置,最终就可能呈现出不一样的故事。

某天,发现冰箱弹尽粮绝,林溪谷在房间里沉迷码字,昭阳自个出了门,去附近的超市买菜。

他喜欢逛超市,平常没什么社交,又不应酬,见人大多是在组里,这是他观察人类的机会。

才到路口,就远远看到那幢大厦的巨幕广告换了。

之前是一个国民级影后。这一次,换成了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