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作品并非尽善尽美,他还会心虚,觉得自己名不副实。
典礼结束后,周达非按要求去后台拍照。
展示柜里罗列着历届电影节经典影片的剧照和得奖者的图片,周达非这才发现,里面居然有裴延。
那是14年前的照片了。
裴延比周达非大七岁。如今,橱窗灯下隔着玻璃和周达非对视的是比他还要小七岁的裴延。
那个时候的他,看面庞还是标准的少年人,但神态毫无青涩。他右手随意地拎着一个和周达非手里一样的奖杯,镁光灯聚焦处众人簇拥的领奖台被他踩在脚下,活像个起跑线。
裴延笑得张扬骄傲而绝不满足,光看着就让周达非想把他揪出来打一架。
周达非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裴延之间的差距。
今天被周达非捧在手上的奖杯,裴延也曾经获得过。而当年的裴延比如今的周达非还要小七岁。
裴延获奖的短片也是他用来申请大学的作品,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入行之作。
他当时甚至都还没有成年。
周达非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橱窗前站了多久。
忽然,他的手机响了。
周达非下意识心漏一拍。他很害怕这个电话是裴延打来恭喜他的。
屏幕上闪烁着的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周达非吸了口气,接通,“喂。”
“你好。”电话那头是一个严肃而有几分年纪的男声。
不是裴延。周达非松了口气。
他估计是哪家公司,松了松勒得有些紧的领带,清了下嗓子,“你好,我是周达非,请问您?”
对方的声音有几分威严,“我是夏儒森。”
--------------------
之前是不是忘了说,下卷(应该)会比上卷短。起码在我的设想里是这样的,要是写超了就当我没说过这话。
第84章 热情和谦卑
当周达非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橱窗里裴延14年前的照片时,裴延正在看周达非这次的获奖作品。
线下颁奖典礼出结果的同时,影片就可以在线上观看。
那个带有浓厚基耶斯洛夫斯基风格的短片不是周达非的,裴延松了口气。
这个认知比周达非得了奖还令裴延高兴,因为这说明周达非听了他的劝。
喜欢拍作者电影的导演往往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主题,他们可能一生中大半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的,但优秀者却能做到绝无雷同。
很显然,周达非最关心的话题是自由和逃离,这或许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有关。他这次的短片是从逃离展开,风格鲜明,内容却让裴延耳目一新。
裴延没想到周达非会从这个点切入,书写一个相对而言跟他自己的生活有很大区别的人物。
裴延也是个导演,也曾在自己的拍摄过程中遭遇种种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困难。他总怀疑周达非最终呈现出了这么一个出乎意料的故事是因为拍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障碍,只是周达非成功地把障碍改写成了点睛之笔。
尽管以裴延的眼光来看,这个短片还有稚嫩之处,以及一些可能源于经费和时间限制的不足,可是它已经很好了。
至于这个奖本身...裴延当然会为周达非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感到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