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尤:[你就假装没看出来嘛,,]
闫尤:[裹紧我的小被子.jpg]
周大肥:[坦白说,我不觉得你表哥真的相信你能蒙混过关。]
闫尤:[。]
周大肥:[你替我谢谢他。]
周达非想起他当年胡扯的一篇给裴延的贺辞,又发了句,
[你跟他说,我们扯平了。]
-
电影节之后的道路,比周达非想象得还要更艰难一些。
可能是多少顾及裴延的影响力,主动接触周达非的项目并不怎么多。或者说,靠谱的项目不怎么多。
周达非是个人精,一般聊个三句他就能大致摸清对方的动机。很显然,大部分联系他的人都是冲着裴延来的。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表面上周达非是跟裴延闹翻了,谁知道他们背地里会不会还有些联系呢?
就算直接联系没有,间接的呢?
周达非见到的很多人都怀着此种侥幸投机心理,合作内容自然不可能是什么正经东西。
因为正规成熟的项目基本会主动规避这些不可控风险。周达非和裴延的关系就是个高度不可控因素,裴延对他手下捧起来却叛逃的人从不手软。
好在,周达非对预料和未曾预料的各种困难都有心理准备。
尽管一直在为长片做准备,但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资历和所能调动的资源,想拍个自己的长片是很困难的事。就像从前裴延说的,资金、场地、演员、班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去求人。
而电影行业新人层出不穷,奖项也很多,明年、甚至下个月就会长出来新的一茬儿。周达非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他等不起。
电影行业是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周达非只能不停投简历推销自己。他甚至有点后悔大学的时候没去参加学校免费提供的简历修改指导课,如今只能自己对着电脑慢慢琢磨。
就这样过去了快一个月,有天周达非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他海投过的一个项目,正在招募导演,请他去公司详谈。
周达非在电话里聊了几句,感觉这项目没有特别不靠谱。他又上网搜了搜投资商,发现是几家圈外的公司。
周达非又把这几家公司近三年的财报找出来过了遍,各项数据还不错,指标没有特别反常的地方,主营业务占比靠谱,现金流稳定且来源正常,净利润的计算上也没耍太多花招儿。
总而言之,报表挺漂亮,并且不像是假账。
于是,到了约定的那天,周达非带着自己最新修改好的简历上门了。
面试那天,周达非发现自己的竞争者还挺多的。
这个电影项目虽然谈不上多么有艺术价值,但是个正经东西。它给的整体预算不苛刻,开给导演的薪资也不少,应征者颇多。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周达非仍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胜算。
因为这种项目对导演的要求并不算高,只要合格就行,所以非常容易夹带各种利益相关的“私货”。
但诡异的是,周达非去面了一次试,回去后没几天就接到通知说自己被选中了。
至于选中周达非的原因,十分啼笑皆非。
据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投资商本科毕业的时候考过A大经院的研。
可惜没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