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演技代替症 休芸芸 1897 字 5个月前

……

因为《飞向托勒密》的大爆,所有的电影细节都被扒出来分析,太空舱画面,甚至都能被网友一帧一帧分析,太空舱里的书籍啊、太阳帽之类的,确实,这些东西都是有隐含寓意的。

也有分析电影主题的,有人说,电影展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人类文明的上限在哪儿。

也有人认为,家才是电影的主题,家永远是心灵的归宿,对宇航员们来说,地球就是最后的家园,最后的栖息之地。

还有人分析角色设计的,认为汪非凡小朋友饰演的角色,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当然,对罗布里这个外星人的角色分析的更多。

不过,业内和业外侧重点不一样。

业内更多关注的是这个角色的特效和场景模型。

对国外来说稀松平常的东西,对国内来说,是顶尖的东西,说的就是特效的完成。

82年斯皮尔伯格的《ET外星人》系列,外星人的制作很简单,是道具组制作出四个外星人头部,一只作为机器部件,其余用作面部表情的完成,那时候还没有高科技电脑技术的合成,外星人的眼球是学会工作人员用玻璃眼球制作的,外星人的下身则由侏儒出演。

cg技术的出现,尤其是2000年之后,这种基于计算机图形的数字技术,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并且几乎贯穿整个电影工业的产业链。

做特效做的最好的就是好莱坞的工业光魔。

这是中国特效公司需要仰望的高峰。

如果你不曾看过国外的特效,你觉得国内的也能忍受,但你看过国外的特效,一个虫洞场景,你就不会忘记数以亿计的群虫涌来的一幕,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东皇有自己的特效公司,天宫视觉公司。

虽然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特效公司,但依然无法和工业光魔这种巨无霸相比。

但顾总在这部电影上,宁愿聘请新西兰维塔团队来指导,也不愿将电影特效交给工业光魔制作。

顾总的原话:“这是本土科幻片,是检测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一次考试,是不能让别人代答卷子的。”

因为这一句话,天宫特效公司上下151个技术人员,花了10个月的时间抠出了900多个镜头特效,甚至在一片空白模型上,一点点填补200多个图像。

一点点完善,一点点补。

电脑都因此烧坏了十几台。

等到制作成功的那一天,全公司的人都抱在一起哭了。

这才有了,在专业影评人眼中,都几乎挑不出瑕疵的特效来。

……

为什么罗布里下了军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英雄无名。

就是因为,人们都看到了罗布里在台前的努力,没有人看到这些幕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用功。

我们的技术是比不上好莱坞的。

但我们不完全依赖他们。

我们,在尽力追赶。

并且相信,总有一天,会超过他们。

……

从10月6号以来,《飞向托勒密》始终保持着牢牢占据微博热搜前五的地位,微博广场上全都是晒票根的网友们,以至于网友之间互相调侃的段子变成了:

“你今儿看《飞向托勒密》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