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历史轨迹

虽然他这个故事有点烂尾。

但他无法否认的是,两人在一起那么多年,确实留下了很多快乐的回忆。

现在当务之急不是考虑个人感情的时候。

况且,按照历史轨迹,他和萧玫的第一次相遇也还在一年之后。

周正细细回忆。

九六年自己从东北回去,没多长时间就又跟着二姐夫去了襄樊市。

因为今明两年正逢第五次“牛市”到来,证券市场火爆异常,同乡吴天明在襄樊的证券市场租下两个柜台卖报,他和二姐夫也过去帮忙。

报纸上都是那些专家对优股劣股的分析评论,不管分析的准不准,销量是没得说。

股民们疯抢的程度不敢说洛阳纸贵,但以蜂拥而上形容也丝毫不夸张。

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们不得不灰溜溜的从襄樊退出来,吴天明回到老家就盖起来三层小楼,还开了个楼板厂。

在那个年代。

农村家庭不少是两间砖瓦房,二层还不多的时候,他家那三层楼的“威慑”完全是震撼性的。???

至于自己嘛……

拿的死工资也不比外面打工高,就两点好处,干的不是重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平时伙食挺好。

本来,直到回去的时候他还挺满足。

怎知,和自己一个柜台的二姐夫竟暗暗积攒了不少“家底”。

当二姐神秘兮兮的问他雁过拔了多少毛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

当时很多股民买报直接扔一张大钞,连找的钱都顾不上要就跑去看走势图。

在卖报之时。

众股民扔钞票如撒花之时。

二姐夫已经开始“暗度陈仓”了。

这说的好听点儿叫精明,说的不好听一点就叫中饱私囊。

那时的他还太年轻,没想到还有这些骚操作,可是等到过去已经追悔莫及。

这时候的人心思浅,容易被骗,可也不再如前些年那么良善。

后来就连吴天明知道了都很诧异,虽然他当时对众人“看管严密”,而且有事没事还借着打闹对众人搜搜摸摸,但是自知不可能杜绝。

毕竟当时股市一路走红,股民疯狂买入。

专家分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他们生意火爆到一个柜台三抽屉塞满,钱只能往地上扔,最后收工只能用扫帚扫的程度,刚从摆脱温饱的年代走来,让人怎么可能止得住贪念。

尤其那时他们每月的工资不过三百。

这种情况下。

每天身处钱海。

光靠自觉压制不好的想法……只能一句呵呵了。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