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起原州王氏,他还是叹了口气。“趋利避祸是人之常情,只是此举未免有伤天和。”
陈靖淮抱着肩膀道:“在贵族眼里,人命贱如蝼蚁,大人有悲天悯人之心,先国事后家事,实在令人佩服。”
王奕讪笑一声:“你也不必安慰我。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是对还是不对。”
第152章
陈靖淮与王奕本身并非一类人。陈靖淮寒门出身,而王奕则是传承千年的贵族世家王氏嫡支嫡子,天纵英才,又有家族为后盾,他的未来是广阔的。
此次于渭南拨乱反正,王奕功不可没,一旦渭南问题解决,王奕的政治舞台会更加闪耀。即便皇帝仍致力于不断打压贵族世家,但王奕本身足够优秀,优秀到李淮不愿忽视他。
一旦王奕在朝中站稳脚跟,势必会带领王氏子弟将家族继续发扬,甚至可能超越黎阳秦氏成为当世第一世族。
这也是王氏如今观望渭南局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隐秘的推波助澜,试图加速渭南内乱提前发生的根本原因。
贵族子弟皆以发展宗族为己任,只有宗族壮大,反馈给族中子弟的资源才更丰富。
试想若渭南内乱果真发生,四州毁于战火,百姓流离失所,贵族趁机圈地抢人,等朝廷的人收复渭南时,该占的地被占完了,该抢的人也抢完了,该瓜分的利益也都分完了,留给朝廷的还剩下什么呢。渭南仍会沦为贵族的屠宰场。
一场战乱的结果并没有使渭南的本质发生改变,只不过是一个贵族倒下,又一个贵族起来罢了。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一旦当地贵族对朝廷心生不满,届时利用百姓的愤懑再挑起战火,如此反复下去,百姓何时能安。
王奕自负饱读圣贤书,立志用自己毕生所学辅佐皇帝再创盛世。而盛世的根本是百姓。
但他也深知贵族和皇权之间的博弈。哪怕繁华如楚景帝时期,这个问题也未曾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王奕可以理解族长在渭南问题上的选择,但并不代表他赞同他们的做法。因为王氏的辉煌是用渭南数十万百姓的命来填的。也因此,王奕在渭南的所为基本可以算是站在了宗族的对立面。他知道族老们有大半都赞成放弃自己,是父亲力排众议强横阻拦,他才有命活到现在。至于每日数不清的明枪暗箭,他自己都已经麻木了。
每次从暗卫口中得知族中消息,得知父亲又与族老大吵一架,甚至母亲都气的卧床不起。他心中不是不忧心的。但每每看到街上百姓或麻木,或浑浊,或充满希望的眼睛时,他的心就怎么都硬不起来。
宗族与国家,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