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文思泉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by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文人们身上穿着或简单朴素或精致华贵或破漏补丁的古装,大多数面有胡须,相貌端正,可能鼻梁不高挺,五官没有演员明星那么英俊精致,身材可能也不符合现代美学。

但他们骨子里都带有一种叫‘书生气’的东西,和现代军兵气质一样,是可以一眼看出的美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让人不由心生向往。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by《诗经·卫风·淇奥》。

若细细观察,他们又各有差异。

全国各地,能够见到文人们的国民很幸运,能够与他们交谈两句的国民更是幸运,能够得到一两句修炼上指点的国民更更幸运。

他们的出现可能比不上帝王的霸气,更多是润物细无声。

网络里已有专门的‘君子论坛’,分享一些书生祖辈的照片、诗词书画、遗留作品等,让国民们见识到真正的君子和书生。

【这是唐朝科举答卷吧?感觉古代任何一个秀才的字拿出来都能吊打整个现代书法家,不行了不行了,我字怎么可以这么烂,面壁jpg。】【书圣王羲之?麻麻呀,羡慕可以见到他真鬼的同胞,还得到了一个签名?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共也就28个字,无价之宝,你这签名价值妥妥三亿人民币,可以当家传宝了。】【《快雪时晴帖》?那个全幅55米长的作品上,王羲之的记录只有小小一块,但猪肉章皇帝再49年间一共盖了七十多章,整个作品全都是猪肉章皇帝的各式印章和补丁,羲之大神都会看哭了。】【噗——,楼上猪肉章皇帝是认真的吗?哈哈哈哈哈。】【秀儿是你吗?快拿朕的和氏璧出来砸个核桃。】【猪肉章皇帝,很形象,很贴合,求别杀我,不是我先讲的。】【就说影视剧里讲的,清朝皇帝们可以看看宫斗剧啊,多有意思,多伟大。】【楼上你是认真的吗?】

【现在古装剧要么架空要么仙侠,敢拍正史剧的演员还没有出生。】【根据史书记载,乾隆拥有1000多方印章,常用的有500多个,经常看到一幅画或一副帖子全是他的印章,仿佛一片密密麻麻的弹幕,还是不能滚动的那种。】【我台北人,故宫博物馆里有一个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乾隆陛下不仅戳章,还着了首“御诗”,“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他不仅把汝窑当成了官窑,分不清唐宋,还把水仙盆当成了狗食盆。】【自曝其短,666666。】

【我李太白大大的《上阳台贴》,遇见乾隆这憨憨陛下,御笔大书“青莲逸翰”4个大字,然后继续盖章,盖章,盖章。】【楼上情敌,提刀来见!】

【楼上花痴都过了啊,李白大大快出来,送乾隆一个暴击大招吧,破军+攻速鞋+无尽+纯净苍穹+碎骨锤+宗师之力,把对方秒杀!】【根据文学狗仔队来报,暂时还未出现李白大大的身影。】【……】

比起对皇帝们祖宗们的小心翼翼,国民们对文人们态度有点像追星,网络上的交谈也更随意一些,经常出现歪楼和八卦现象。

【你们发现木有,评论区现在出现很多新的‘诗人’或对子手,可能这些诗水平还不如乾隆,但以后总会陪样出新的惊才艳艳的诗人词人,或者华夏文学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我下笔没有神,但不像是原来背书那样去读书,似乎能够领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至少以后遇见‘网络诗人’,他下面可能出现真正的知己,而不是嘲讽或一些打油跟风。】【从来感觉到古文诗词距离我们这么近,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会写诗了呢?甚至连一篇文言文都读不懂,何况写出佳作。】【难回往惜。】

【……】

是的,从什时候正统地道的华夏文学开始没落呢?

学生们不再叹气韵悟风骨,而是主抓主题情节结构等东西,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灿烂了几千年甚至更长的华夏文学已经衰落了。

是宋以后的蒙古帝国西夏金国元朝等战争?

是封建皇权统治的政策结果?

是近代的外敌入侵战争?

世界其他文学的文化侵入?

是现代的教学体质变革?

以上可能性都有。

不止网络上国民们在讨论,文人们也在思考,国民们讲的都没有错,但比起没落的文学作品,他们还惊讶于文学界渐渐丢了真正精髓。

文人的诗从来不止风花雪月,他们有的满满爱国之情,有的体悟民间辛苦,有的抒发自己的志向,有的歌颂精神,有的反省自身错误……风骨是对华夏文学作品内容和最基本要求。

不少文人是宁死不屈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

他们还惊讶在近代面对外来入侵时,华夏的百姓竟然表现得如此的懦弱和麻木,国家和百姓一开始只有不断妥协,到了后期才显示出自己的骨性来,出现文人们以笔救世。

在现代,文人们可以学着去理解直白简单的现代作品文学,非常惊讶百姓们都会识字读书,赞美现代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国民平等。

但他们还是有些难以理解或者困惑很多文字的意义——连娱乐他们都可以试着解释,造假摸黑谣言恶意评判……满纸荒唐言不能成为主流。

有文字的都属于广泛文学,文学应该多出现一些有保留意义的作品,风骨和正气是人们更应该看到和学习的。

因此,他们才来京都找寻答案。

辛弃疾&王羲之&苏轼&王安石&柳宗元&仓央嘉措等一干文人:“愿华夏新一代的文人们,操守重拾,风骨重塑。”???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