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冠剑行 姬诺 2757 字 5个月前

“你怎么才来呀!”

--------------------

作者有话要说:

喏,给大家看看小时候的老月~

第117章

大黑河往南, 便是明妃昭君之墓,墓上草木四季常青,故而又称青冢。

晁晨拿出图卷比对, 远远瞧去, 烈日凌空, 墓葬庄严,确实符合公羊启留下的画像图形, 只是风铎上指示此地, 究竟又有何用意?公羊月自觉下马,在附近同人打听, 但这一次再无前两日的侥幸, 并没有问出有用的只字片语,最后, 他只得买来些香烛, 回到墓前和同伴一道, 规规矩矩拜祭。

“你怎么才来呀!”

听见呼喊,几人或多或少下意识回头, 但最积极莫过于常安, 原因无他, 只因那声音和口音实在耳熟, 不是鲜卑话,而是标标准准的洛阳雅言

“冯公!五安叔!”

“达观?”

后方上前来两个男人, 皮肤黝黑发黄, 都是牧民农户打扮,一个年岁大些, 蓄起长须,一个正当壮年, 肌肉健达,孔武有力。他们一招手,又喊上不少人,全都是生面孔,常安挨着唤人,直喊到口干舌燥。

“达观,你怎在这儿?”名唤五安的男子随口寒暄。

常安还没搭话,燕才先行一步,颔首致意。那人像是认出了这位行台尚书家的公子,见附近江湖人多,来往口杂,便没再多话,而是心照不宣地点头回礼。

“五安叔好!”

双鲤门面活一向做得好,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甜甜喊上两声再说,那汉子看是个水灵的丫头,和身旁老人相识一眼,都和蔼大笑,赞道:“谁家的丫头如此可人!”

双鲤闻言,自豪地挺起胸脯,而常安则趁势开口:“我来给你们介绍……这位是晁先生,这位崔神医,这位……”

介绍到公羊月时,五安脸上的笑容忽然敛住。

“怎么?”常安历来对情绪敏感,瞧见异样,掌心渗出细汗,是既怕老乡不给朋友面子,又怕朋友看不起老乡。

五安左右多看两眼,微微摇头,低语道:“只是觉得这位公子有些面熟,达观,你刚才说是姓羊?”

“不,不是,是复姓公羊。”

“看我这耳朵不灵便的!”五安朝公羊月颔首,眼中满是歉疚,“这姓氏倒是少见,是我这大老粗孤陋寡闻,公子勿怪。”公羊月不甚在意,其余人则更没放在心上,只以为也是听过江湖风言风语的。

道过名姓,便也算是熟人,常安不再拘谨,而是往别处攀说,指着紧跟其后的几个乡亲道:“你们怎么到这儿来喽?”

“昔日不知明妃苦,如今才晓得其深明大义。”冯公捋着胡须抢答,说他们以前年年都来此地拜祭,感佩其为塞上安定所做的贡献,想着锄去杂草,擦洗墓碑,奉些香烛纸钱也是好的,只是不曾想,逐年来人多,每每到来时,这些事已有他人代劳。

常安觉得奇怪,谈笑间讲说自己从前不曾知晓还有这等习俗。五安笑话他读书读成了个呆子,醉心学术,不闻窗外。

这会子,身后又笼络了些人。

陆陆续续来的人里,不乏胸有点墨的,便自顾自吟诵些文赋,冯公听不太明白,便叫常安帮忙听听,附近几位羁旅客在念叨什么。

晁晨侧耳一听,顺口答道:“是石崇所作的《王明君辞》,还有的在谈及《西京杂记》中所载为画师所误的桥段。”

“诚然,方才确实听到‘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注1)。”常安恍然。

五安转身向南,长叹一声:“世如朝华,人贱秋草,难忘汉关,可怜归去。”公羊月在旁打量,发现他用手巾子悄悄擦拭眼含的热泪,一时竟不知此人是在歌咏明妃,还是言下别有所指。

许是常安出这趟远门前与母生了嫌隙,话头子兜兜转转又绕归正事,毕竟乡里乡亲,五安和冯公都紧声劝他回去低头认个错,别教老母担忧。常安一想,虽有些不情愿,但于情于理是该归家,于是便叫上公羊月等人,去他们那儿小住。

往盛乐城确实没有落脚的地方,一听有人做东,双鲤最积极,这可得省她不少钱银,一会叔,一会翁的,那喊得叫一个甜腻腻。公羊月倒是觉得去也无妨,毕竟昭君冢无所收获,或可再试着查查第四幅图,顺道有人好问话,还能再探探李舟阳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