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烧得厉害,离了张皎的搀扶,登时有几分站立不住,原地晃了两晃,强自站稳,手摸到腰间佩剑,被冻得激灵灵打了个哆嗦。可他闷声咳了两声,随后竟道:“咱们两个一块对敌。”说着,慢慢抽出剑来。

张皎拉着他,悄声走近一棵大树,让刘瞻靠在树上,既能隐藏身形,又能让他借此站稳。他自己站在一旁,侧耳听着一旁的动静。

忽然,只听得一道裂空之声,张皎双眉一按,挥刀拨开一箭,心思飞转:敌人从一侧来,为防被其包围,此时应当且战且退才是。

可他转头看向刘瞻,见他靠立在树上,仍然摇摇欲坠,是无论如何也跑不得的了。而以他现在的状态,若是背负着刘瞻,恐怕不多时便会被人追上,看来眼下只有原地迎敌这一条路可走。

刘瞻也想到此处。他想起那日秦桐对他所讲的刺杀之事,知道以张皎的身手,只要他想脱身,旁人如何拦得住他?可他一手持刀,竟站在原地不动,不是为着别的

只是为了他而已。

刘瞻只觉心脏被什么给猛地攥紧,从里面拧出了一道滚烫的热流。

除了那天对秦桐失言之外,他从未和旁人说过。他心中暗暗钦羡着,钦羡着那个让张皎为之生死不顾的旧主人,于是他像是施恩于那些营中的士卒一般,施恩于张皎,连他自己也不知里面有几分真情、几分假意。

他给了张皎许多,作为回报,他想要张皎的忠诚,他全部的忠诚,他想要他像忠诚于他那曾经的主人一般,也生死不顾地忠诚于自己。

可是,当他真正把这忠诚得在了手里的时候,却觉胸口里的那颗心痛苦地痉挛起来,他忽然不舍得了。

一小队追兵现出身来,朝他二人逼近。张皎视线从众人脸上一一划过,思索着应对之法。刘瞻却从旁忽道:“阿皎,你跑吧。”

张皎一怔,露出些迷惑的神色。

刘瞻紧紧靠在树上,对他露出一个笑,“咱们的人就在不远处,你跑得快,去将人引来救我不迟。他们想要活口,不会杀死我的。”

张皎摇摇头,身子如同钉在了原地。见夏人一点点靠近,他神情一整,竟好像铁石一般,透出冷峻的青色。

刘瞻也已瞧见夏人越走越近,略略一数,足有二十多个。他不愿惹张皎分心,可又无法不对他硬声道:“他们是冲我来的。张皎,你不是我的死士,不需要为我而死。你快跑啊!”

张皎没有回头。刘瞻只见那只漆黑的后脑又对着自己转了一转,随后听他轻声对自己道

“都一样的。”

然后他便迈步而出,手中弯刀扬起,划过一道白冽冽的冷光。

刀头的日光映在刘瞻眼里,他仰头靠在树上,蓦地里一阵晕眩。

他这一生凡有所求皆不可得,身为皇子,与大位无缘;想取战功,结果落到这步田地。可临到头来,临到头来……竟能得一人对他如此。即便他今日当真死在此地,那也算是无有遗憾了。

他低下头,看着手中寒光凛凛的宝剑,软成一捧雪水的心肠忽地一硬 他能杀死一人,便已算不负此生。 堂堂男儿,岂能永远躲在后面?

忽然,一阵密集的马蹄声响起,随后从南面传来无数人声,“保护殿下!保护殿下!”

第二十二章

秦桐率一队雍军赶到,夏人那一小伙追兵自然不是对手,有几人想挟持刘瞻为质,可张皎挡在前面,根本近不得他身,进退失据,不多时便被屠戮殆尽。

秦桐上前跪地道:“殿下受惊了!”他见刘瞻面色苍白,惊问:“殿下可受了伤么?”

刘瞻摇摇头,轻叹一口气,收剑回鞘。他心神一松,登时站立不住,背靠着大树,缓缓滑落下来,秦桐忙伸臂接住,见状为难道:“末将来得太急,不及为殿下备车……”

他与刘瞻从小虽一起长大,可这时当着许多军士的面,还是以 “末将”自称,“殿下若不嫌弃,便乘末将的马回营吧。”

他说得委婉,其实是瞧刘瞻自己乘不了马,打算和他同乘一骑,好扶住他,以免他从马上跌下来。他说完便即起身,却不料刘瞻竟然摇一摇头,抬手指了指旁边。

秦桐扭头看去,见他所指之人乃是张皎,愣了一愣,随即会意。那日张皎以一人搏杀数十夏兵之事早在军中传开,如此悍勇之人,即便在整个西北军中也属罕见,不仅是寻常士卒,即便是秦桐、柴庄等将,听来也不免心生敬佩。

他见刘瞻身边只张皎一个,再无旁人,便知刘瞻与大军走散之后,能脱险全靠此人。如此说来,刘瞻要与他共乘一骑回营,倒也是顺理成章。

他走到张皎面前,见他满襟鲜血,浑身冻疮,心中钦佩无限,竟对他行了一礼,用了敬称,“此一番有惊无险,既赖殿下洪福,也因阁下忠勇无双,请上马吧!”说着,将自己座下马牵来。

他现在骑的这匹马正是曹文叔献于刘瞻、又被刘瞻转手赠出的,也是一匹不可多得的良马。刘瞻见了,不由得想起了那匹骢马。

张皎面上却仍没有什么表情,见秦桐牵马过来,刘瞻又没有异议,便两手托住刘瞻,利落地将他抱上马鞍,随即自己也翻身上马,坐在刘瞻后面,两手从他肋下穿过,扯住了马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