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刘瞻叹了口气,再开口时,从声音当中却听不见什么怒意,“我还是先前的话。张皎刺伤了令尊,又从未向你提及过此事,于公于私都对你不起。”

“你是气他也好、恨他也罢,就是打他骂他,那也全由得你,想他也不会有何怨言。可是非曲直、一码是一码,何至于说出如此诛心之语?”

他抬头瞧着秦桐,神情恳切,瞧得秦桐不禁悄悄错开了视线,不再看他。刘瞻坐在椅子当中,身子前后打晃,两手紧紧扶住了扶手,才堪堪稳住,又接着道:“上一次作战时,张皎亲手杀了多少人,身上受了多少处伤,你也知道。他回来时身上衣服都烂了,满身都是血,脱下上衣之后,我瞧着他身上是一道伤套一道伤,不知让多少人、多少把刀给砍在了上面。”

“他那日作战时情形如何,我在营中自是没瞧见,可你秦桐不是瞎子,想来定是看见了的。”他忽然将话说得重了,忙回转了话音,“你自己说,说他会做叛徒,你相信么?狄震、夏人又会相信么?”

秦桐半晌不语,过了一阵,忽然低声道:“我只是想不到,你们两个竟然都骗了我。”

刘瞻一怔,同样默然片刻,随后摇了摇头,看着秦桐,只说出三个字来,“对不起。”

秦桐笑笑,不再说话,扶着刘瞻站起,客客气气地将他送了出去。

他与刘瞻自小一块长大,算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情谊了,没想到刘瞻竟能一面将刺伤他父亲的刺客留在府里,一面若无其事地在府上同他谈笑风生。他初闻此事之时,震惊、愤怒之余,不免还有几分伤心。

但这伤心并不算深刻。因为他知道,刘瞻是晋王,而自己是大将军之子,陛下若在,他便辅佐陛下,陛下不在,他则要辅佐储君。他与刘瞻二人同朝为臣,形势如此,他毕竟也有过对不住刘瞻的地方,刘瞻欺瞒了他,那也没什么话可说。

但是张皎不一样。他与张皎乃是布衣之交,同张皎交往之时,他没存半点功利之心,既不从他身上求些什么,为他做了些事情之后,也不愿他感谢自己。他坦坦荡荡,拿出了一片赤诚之心相待,从没想过张皎竟然会欺骗自己,而且一骗便是一年之久。

他不是没怀疑过张皎。无论是在集市中抓捕盗贼之时,还是同他一起舞剑的时候,还是其他的几次,他都起过疑心,但他随即便自己打消了怀疑,反而还暗暗责备自己疑心太重,觉着自己对张皎不起。

正因为如此,得知真相之时,他才愤怒到了极处、也伤心到了极处,恨不能大哭一场,却强自忍了下来。后来张皎被押解进京,关押在大理寺中,他得知消息,既盼着朝廷能严办了张皎,又怕朝廷当真严办了他,忐忑数日,听闻张皎被免了死罪,释放出来,他第一反应竟是松了一口气,可随后心中又腾起一道怒火,当即便策马出郊,拿剑砍折了好几棵树,才怏怏回城。

再后来张皎回到凉州,对他道歉之前,他心中愤怒不已,可张皎当真对他道歉之后,他却又恨得更加厉害。他有心想狠揍张皎一顿出气,可见他受刑之后,身上瘦了一大圈,连弓都再拉不开,不觉心中发梗,不由得熄了这个心思,只是心中仍有一口气,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始终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当中。

这时候,他居高临下,目光远远追着张皎,瞧着他没再上马,左手提刀,脚步远不似往日轻捷,却三两下杀死一人,缓了一缓,随后竟又上前去,看了一阵,不禁张弓搭箭,远远对准了他。

他瞄得准了,忽一松手,羽箭便即破空而去,“嗖”的一声,穿过张皎盔上红缨,正插在他背后一个夏人士兵的脖颈上。

张皎愕然抬头。秦桐站在石壁上面,手握长弓,默不作声地垂眼俯视着他,半晌后,终于对着他展颜笑了一下,随后张弓又射倒了一个,脚下一蹬,踏着乱石向下跃去。山风劲急,吹动他黑色的袍尾,在日光下猎猎鼓动,如同鹰隼张开的翅膀,仿佛下一刻就要乘风而起,从峡谷间的这一线蓝天当中掠过,远上云日之间了。

--------------------

-大家端午节快乐!今年只吃到甜粽子,没吃到咸粽子哼

-小秦将军:你我本无缘分,全靠我大肚能容x

-不不不,小秦将军是没有将军肚的(正色)

-至于大皇子……大皇子现在正处于一种皮包骨的难民状态(bu)建议高薪聘请一下小蜗牛厨师!今天蜗牛大厨在家做了酱爆肉丁、锅塌里脊、清炒鱿鱼耳花、黑胡椒羊肉、西红柿西蓝花和黑芝麻麻薯……保证他一个月胖十斤(bu)

第六十九章

秦恭亲提一军,奔赴灵州阻截纳喇波光,大获全胜,全歼此一军,更又取了纳喇波光首级,致使北境震动。闻知此消息之后,金城震怖,雍人边民则拍手称快,西北数城,一连十数日里,坊间津津乐道的全是此事。

当日夏人南侵时曾兵分三路,除纳喇波光进犯灵州外,另外还有两路分别取道怀远和夏州南下。秦恭料到夏人定会分兵,事先已在怀远派驻了一军,怀远守军因人多势众,见夏人来犯,并不据城而守,反而出城迎战,同样斩获颇多。

只是夏州一城,因守军太少,又与秦恭大军相距过远,一时间救援不及,郊野被洗劫一空,损失甚重。但这一路夏人听闻另外两路败走,不敢久留,放了一把大火之后便匆忙退回北边,并未破城,不似往年一般猖獗。

收兵时张皎同秦桐并辔而行,知道他已原谅了自己,只是大概是心中还有余怒未消,所以并不和自己讲话,于是便想主动同他说些什么。可他从前与秦桐相处时,总是秦桐先挑起话头,他再一一作答,几乎从未主动说起过什么事,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开口。

默默走了一两里地,他才终于道:“谢谢你让我守第三关。”

他事后寻思,才隐隐明白过来,秦桐虽然仍对他冷言冷语,其实却仍对他十分信任,不然不会偏偏让他把守这个最关键的隘口。他知道,让他随军出征,是刘瞻出力,而让他把守此处,则要秦桐点头。

纳喇波光甚是骁勇,前面虽然设下两道伏兵,却未必能擒住了他,只有这三关口的最后一关,地势最险、谷口最狭,过关之后,后面又无险可守,因此最为重要。能不能一战擒住纳喇波光,全看这第三关,秦桐交给了他,足见对他并无先前口中所说的那般猜忌之意。

秦桐“哼”了一声,“我这也算人尽其用。”

张皎应道:“嗯。”随后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沉默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