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与林家的蒸蒸日上不同,林易辰的外祖家自从他外祖父去世,家境就每况日下。继承家业的长子,也就是林易辰的大舅,能力不足但却好高骛远,被人勾搭着接连做了几个赔本的买卖,时至今日,名下的产业已经缩水三分之二了!
因为这,林易辰的母亲这些年没少暗中接济娘家。她嫁入林家之后一直很得公婆和丈夫的喜爱,即使后来林易辰的父亲去世了,林家也很厚待这个节妇,吃穿用度从来不曾短了她的,甚至比另外两个妯娌还要多出不少。
林家老太爷势利是在骨头里,面上却不显,小打小闹的事情乐得装大方,因此虽然知道大儿媳暗中用私房贴补娘家,但也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后来林易辰当了官,事情才有了改变。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林家家大业大,光本家五服之内就有两百多人,再加上分家、姻亲,各种与林家搭得上关系的人物,用算盘拨拉也得拨拉半天。这其中虽然有些明事理不惹事儿的,但借机斗毛乍翅惹事儿的也不少,而不巧的是,林易辰的几个舅舅姨夫正是其中的翘楚。
起初林易辰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时,这些人还算安分,等后来林易辰接任了余川府尹,这几位就彻底抖了起来,四处招摇不说,最后竟干起了强买强卖的勾当!
可也该着他们时运不济,干的第一票就碰上一个宁死不屈的守财奴,舍命不舍财,哭天抢地、大嚎大叫弄得人尽皆知,最后还当着一众百姓的面敲了鸣冤鼓,一纸诉状就把当时新府尹的几个舅舅告到了官府。
虽说这事后来被林家出面了结了,可至此林家老太爷就不再对这门姻亲加以好脸色了,虽不至于断了交往,但比之从前却是差多了。
当时事情出了之后,林家老太爷对守寡的大儿媳倒是没有苛责,只是看出大儿媳娘家人都不是安分的,让林老夫人出面稍微提点了几句,让她不要在林易辰的事情上过多干涉……只可惜,这些提点似乎并没有被林易辰他娘听进去,也或许听进去了,只是最后却起到了反效果。
有一次唠叨到最后,迷迷糊糊的林易辰搂着李怀熙恶狠狠的溜出几句气话,“我跟你说,现在这些肯定都是我那几个舅舅给出的昏招!我娘也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庵堂里念经念糊涂了,也不想想这样赶鸭子上架有没有好结果。难不成我不娶他们家姑娘就不认他们是娘舅亲戚了?!鬼迷心窍了!我娘到现在还分不清里头外头,糊涂……如今是她先把把柄送到了人手里,做人儿媳的不孝在先,将来出了事儿也别怨我这个做儿子事先没告诉她,说我不孝顺!”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大逆不道,不过同样迷迷糊糊的李怀熙听见了也和没听见没什么两样,只是隐约觉出这次的事儿不太可能善了了,然而除此之外,他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本来他就不是一个特别有是非观的人,林易辰是不是个忠孝节义俱全的好同志他也不在乎,反正他认为自己也从来不是什么好饼,换种情况,如果现在是他自己的娘逼着他成亲,结果也一样,不会有什么改变。在这一点上这两个人是典型的破锅配烂盖,当然,如果把这也算是一种良配的话,那他们也算得上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良配中的良配了。
思想上统一,行动上自然也一致,林易辰的决断就是李怀熙的决断,何况现在对付的还是林易辰的家人,李怀熙更没什么手软的了。
不过话虽然说得狠辣,但对付不省事的家人也不能真的动刀动枪,气过之后,还是得一步一步的来。
当初两个人一起寄出去的那两封信,一封是寄给坐镇余川的林家老太爷,询问是否知道他娘为他定下了这样一门亲事,并且表明自身立场,绝不会履行这样一份婚约;另一封信则是直接写给林易辰那个凭空冒出来的‘准丈人’言明退婚,让他立刻接回自己女儿,免得将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闺誉有损。
当然,无论是林易辰还是李怀熙,两个人谁也不会蠢到以为凭借这两封书信就能了结事端。之所以要先这样做,也只不过是预先做个铺垫,为了以后行事方便罢了。
果然,每隔几天,送出去的两封信就都收到了回信,而两封回信的内容也都与之前两个人的猜测相同。
林家老太爷回信虽然说并不知晓此事,但是如何处理应对在信中却是只字未提,显然是打算用个‘拖’字诀来坐观其变了;另一封来自林易辰‘准丈人’的回信中,林易辰先被骂了个狗血喷头,针对林易辰的‘不孝不义’批驳半天之后,在信件的后半部分,这位 ‘准丈人’又一转口风,表现了一□为长辈的大度,先对林易辰‘一时糊涂’的退婚行为表示大人大量忽略不计,之后更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结婚的好处说了个天花乱坠,整封信最后被李怀熙归结为一句话——没有长辈同意的退婚是瞎胡闹,是不被接受滴,婚约还要继续。
林易辰和李怀熙自认仁至义尽,该说的已经都说了,收到这样两封回信之后也就不再多言,等到后来城内风言四起,两个人更是对山下人的表现没了兴趣。当有一天探子递上消息,说林易辰的那个便宜岳家高调行事大张旗鼓的准备嫁妆时,李怀熙也没有生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人家自己都不拿自己女儿的闺誉当回事,他就更没必要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