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李府门前被拖走的举人少说也要两三个,不过李怀熙一次也没有露面,他猫在自己的府邸里照样喝茶看书,对门外的事情并不上心,偶尔一两个嗓门高的也能把声音传到他耳朵里,不过李怀熙并不生气,他前世当匪的时候都不轻易与人逞凶斗狠,何况如今做了正经文人,更不屑于用自身武力去解决问题了。
李怀熙也没兴趣做那种舌战群儒的精英诸葛亮,没那个必要,浪费口舌。掀起这番风浪的人不会不知道李怀熙是否作弊,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打击李怀熙而已,是非黑白都不重要,让他臊得不敢出门、不敢入仕,进而再抹黑林易辰,这样就行了。事实上,这种手段不算低劣,因为天下的文人皆爱面子,‘人言可畏’这四个字也真的能逼死人。
李怀熙这边闹出的动静太大,坐在皇宫里的仁武皇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不过皇帝并没有派人来驱赶这些聚众闹事的举人,各个衙门口也都没有人过来干预。李怀熙估计皇帝是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在关注着事件的发展,每天徘徊在李府门外的贩夫走卒比往常多了一倍,各家的耳目应该全都到齐了,李怀熙不相信这里面没有皇帝佬儿的人。
李怀熙前世的时候穷过,所以对穷人的心思十分明了,一般的穷鬼都有个共性,那就是看谁的银子都觉得眼热,都想想方设法的抢过来,当然,不同的穷人抢钱的方式各有不同,不聪明的用纯粹的武力,聪明的就要想些其它的办法。
在李怀熙眼里,如今刚刚打完大仗的仁武皇帝就是一个四处欠债、货真价实的穷鬼,所以这当口皇座上面的那个如此作为他也看得很清楚,无非就是巴不得让他把事情闹大,然后就此趁机再杀上一两个不听话的大臣,再抄几个家,最后光明正大的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罢了。这世上人人都是匪,只是用的方式不同。
摸透了皇帝的脾气,李怀熙就越发放任外面的人有恃无恐的闹,接二连三的把几个闹得特别欢实的煽动者送进官府以后,事情果然在一个难得的晴天有了变化,京城里在那一天之内有三个大臣被皇帝抄了家,罪名千奇百怪,但无一例外的都包含了一个罪名——受贿!
徘徊在李府门外的闹事举人也一下子十之八\九,不过还是有一些举人依然守在李怀熙门外,这些人才是真正受了蛊惑的,他们看不透周围的时事,只知道傻乎乎的等着李怀熙出来,好讨个‘公道’……
虽说李怀熙只要两三句话就能打发这些人,让这些傻子清醒清醒,可是他不愿意,这十来天他闷在家里,也被烦得狠了,因此不愿意去做那种点拨世人脱离苦海的天使,只乐得看这些人在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冒傻气。
大周朝还不流行**,殿试前一天的深夜,一个傻透腔儿的举子偷偷摸摸在李府的大门外吊了一根绳,决定破釜沉舟,把自己挂在李府的大门上以死明志,不过由于李府家大业大,一直派人盯着大门,所以这个人的最终目的没有达成。
林清早就看着这帮酸儒不顺眼,也没让人第一时间把他救下来,而是一直等着这家伙快蹬腿的时候才让人把他摘了下来,然后在这人还在捯气儿翻白眼的时候就按照惯例捆着送去了京兆衙门,那里的京兆尹就是原来的余川府尹,有些好为人师,这种呆子到那里正合适。
李怀熙睡得安稳,并不知道这一晚上的事,不过第二天清早出门的时候抬头还是看见了那根绳子的印记,奇怪的多看了两眼,回头又看了一眼林清,李怀熙笑着出了门。
“蹬个梯子自己擦擦门楼上的灰吧,过了今天恐怕一时半会儿的就没人拿绳子替你擦了。”
作者有话要说:坑是肯定不能坑的,就是慢,但本人水平比较洼,一个章节要反复修改十几遍(修改完了也不见得多好),所以没有草稿的时候就很慢,等不及的亲可以完结再看,肯定是不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