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为吴嫂是嫌犯,四喜是乡下人,新来的,刚来就发生命案,太巧合。
另一种观点,四喜认识凶手,为了谋杀女主人而来,且吴嫂关窗户门,四喜又检查一遍,如果吴嫂给凶手留门窗,四喜完全能发现,把窗户和门闩上。
这个观点,大多数人赞同,合乎逻辑。
进而怀疑男主人买通女佣,去而复返谋杀了女主人,男主人没有证明人,有观点不赞同这个假设,当晚男主人同女主人大吵一架,有重大嫌疑,可能惹上官司,如果要谋杀女主人,为什么不把自己摘清,制造不在现场的证据。
有一份小报,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刊登一篇对电影案件的分析文章,另辟蹊径,提出新的推理,凶手在下雨之前已经潜入小楼里,在男主人来之前,或者男主人出现在楼里,凶手已经潜入,躲藏在某个地方。
宋凤宁对这个分析比较认可,如果是吴嫂和四喜其中一人,明显案发后,二人要被怀疑,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洗脱嫌疑,情理上不通。
看了下文章的作者,署名,罗平。
竟然是罗平写的文章。
宋凤宁说了句,“罗探长睿智,观点独树一帜。”
宋知芳听见,抢过她手里的报纸,“我看看。”
宋知芳急切地想知道到底两个女佣谁是凶手的内应。
仔细地看了一遍,说;“那些报纸的分析头头是道,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罗探长这篇文章,推理没有一点违和。”
宋知芳好奇想知道凶手,问了小妹,小妹说电影是虚构的,她也不知道凶手是谁,看过电影,即便是小妹亲口说电影是虚构,还是深陷其中。
这几日二太太曹玉珍把每份报纸都看了,跟着报纸上写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说;“宁宁,你拍的电影没有结局,总让人惦记着。”
宋凤宁开玩笑地说;“没有结局才吊胃口,知道了结局,还能念念不忘吗?”
电影放映后,不少人往电影公司打电话,写信,要求拍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