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面面观之舍利子

光明猎人 司马 3744 字 3个月前

且看数本词典对舍利子所作各有千秋的解释,还是挺有意思的。【风云阅读网】

《实用佛学辞典》(上海佛学书局1934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重印):

【舍利】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二种舍利](名数)一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是也。二碎身舍利,如释迦佛之舍利是也。又一生身舍利,依戒定慧所熏修,如来灭后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获供养之福德者。二法身舍利,一切大小乘之经卷是也,智度论曰:“经卷,是法身舍利。”

【舍利子】(术语)释迦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宗教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舍利】佛教用语。梵文音译,又译为“设利罗”、“室利罗”,意即为“身骨”。佛教用于称呼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据传释迦灭世后遂将其火化,其尸骨结成珠状物。佛教称释迦的遗骨为佛舍利,而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据传当时有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建塔供养。不同经卷对舍利说法又有区别,有三种舍利说: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还有四种舍利说: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生存舍利、法身舍利(指佛教全部经卷)。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

【舍利】梵文sarira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渐次盛行。

《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出版):

【舍利】<名>也叫“舍利子”。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后的珠状物。后也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头。

《新编汉语词典》(湖南出版社1988年出版):

【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化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

【舍利】佛教术语。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珠状物,称舍利。后世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遗体火化后的遗骨。

《简明华夏百科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

【舍利】(sarira)死者死后火葬所得的残余的骨灰,梵文音译,其梵文原意为“身骨”。舍利通常是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也称为“佛骨”或“佛舍利”。据佛学典籍所传,释迦牟尼涅般后,其遗骨由八王分别获得。八王各自建塔将释迦牟尼遗骨供奉于塔内。此后,供奉佛舍利的佛教仪规遂形成。

《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

【舍利】佛教圣物。源自梵文sarira,又译实利、设利罗、室利罗等。意译体、身、身骨、遗骨。相传释迦牟尼佛涅般后,经火化出现了许多坚硬如石的物质,佛教徒称其为舍利,并将它们拿到印度各地供养,以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早在三国期间就开始供养舍利,著名的有1988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舍利塔地宫发现的佛陀指骨舍利。此舍利在唐朝时期曾由朝廷专门供奉,几代皇帝都专程谒拜迎入宫内。1998年10月,在西安市周至县城之南15公里的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内,发现一鎏金铜棺,棺内有一琉璃瓶,瓶内存有10粒舍利子,颜色均呈亮灰色,略泛黄色。据史籍记载,此舍利为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1年诏令建舍利塔时,入塔供奉的。世界最著名的舍利是于1898年在尼泊尔发现的佛舍利,现分供于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及日本等国。除了佛舍利外,一些高僧在火化后留下的遗物,也称为舍利。它们或放在专置的舍利殿供奉,或放在舍利塔内保存。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据说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出现,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许多人认为,因僧人终生素食,摄取了大量的钙质食物,又长期修行,体内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佛教徒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有的地方佛舍利从不轻易示人,只有在佛教节日期间,才开放给众人参拜。

比较以上数家词典对【舍利】所作的解释,便不难看出,各家解释的不同之处,主要似不在详略之别,而在于对舍利自身特征及其真实性所持的不同态度。

《实用佛学辞典》出版于对佛教较宽容的年代,对佛教不可思议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因此,关于舍利、舍利子的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它的本质特征,即修行者依戒、定、慧熏修而成者。当然,若能说得全面一些更好。

《宗教词典》的解释,抛弃了舍利子乃修行者依戒、定、慧熏修而成这一本质特征,较出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佛学辞典无疑是大大倒退了一步。

至于某些最具权威性的大词典,对舍利子所作解释,则更有谬误了。其基本出发点,对佛法不可思议的真实性或抱不置可否或抱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虽无意全盘否认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释迦牟尼其人其事,但对不同寻常之物的舍利子,却尽力要将它说成是寻常的“残余骨烬”、“残余的骨灰”、“烧剩的骨头”、“遗骨”等等。关于舍利子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它种种不可思议的瑞相显现,在这类代表官方旨意的大型权威工具书中,很难容有它的一足之地。

唐代释道世撰集《法苑珠林》时,在《舍利篇》里指出:“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骨身,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可见,那时道世就看得很清楚,梵语舍利的本意虽为骨身,却决不是“凡夫死人之骨”都可等同的,只有佛法的修行得道者,火化后才有可能得到舍利。有的大词典妄称“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云云,未免太强加于人了--佛教何曾说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就是舍利?此说之意,难道不正是要“滥凡夫死人之骨”吗?

且看数本词典对舍利子所作各有千秋的解释,还是挺有意思的。【风云阅读网】